未签订劳动合同法律依据_公司没有签劳动合同算是违法吗?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9 02:22:45 人阅读
导读:这个公司根本就不是一个正规的公司。如果不和员工,签定劳动合同,如果出现了征议,和事顾等等问题安什么依据处理。那就的习留糊涂的处理吗。那肯定是甲方占有事了,员工还...

这个公司根本就不是一个正规的公司。如果不和员工,签定劳动合同,如果出现了征议,和事顾等等问题安什么依据处理。那就的习留糊涂的处理吗。那肯定是甲方占有事了,员工还能怎吗办。如果你想跟,样的单位上班吗,最好是一天一次开工钱,干一天说一天,能干责干,不能干了就近快走人,另去寻求工作吧。我说的对不对。请你看看,大家朋友们,怎么评论的吧,谢谢。,,,

回答:如果员工在入职30日之内,单位未予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属于严重地违反法律法规,不但躲避不了法定的义务而且还会因此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甚至还要承担沉重的法律责任。

员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也可以认定存在劳动关系:(一)工资支付凭证;社保缴费凭证(二)单位的工作证;服务证(三)劳动者填写的《招聘登记表》和《报名表》(四)考勤表亿录(五)真它劳动者证言等材料。

提醒过完年求职的朋友,在入职之后一定要与单位签定劳动合同,避免日后麻烦多不好处理。

谢邀请: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无数次了,愿意和大家再学习一下《劳动合同法》。

一、按照《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单位与劳动者建立了劳动关系,必须在30日内,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向用人单位索赔双倍的工资,最多不超过11个月。

二、劳动者在今后应聘时,要保存好在该单位工作时的所有资料。如:(1)应聘录取通知书;(2)上岗培训考试成绩单;(3)工装;(4)工资发放表;(5)加班加点通知单,以及单位让你签字的凭证。(6)本人参加单位生产工作的影像资料。

三、劳动者与单位一旦发生了劳动纠纷,不论是对部劳动仲裁的公堂,还是走司法程序,我国的法律有明确规定,那就是:“谁主张,谁举证。”那么,有了以上这些资料和证据,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这起“官司”将必输无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之规定: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最长不超过11个月。


如果是因为用人单位的原因未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是可以主张最多11个月的双倍工资,在劳动关系成立一年后,视为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至于未签订劳动合同是否可以辞职,答案是肯定可以的。而且如果是因为单位有过错,导致劳动者离职,是可以向单位主张经济赔偿金的,具体的数额根据工作性质,当地工资标准和其他情况进行主张。

根据本人的执业经验,在主张双倍工资和经济赔偿金的时候,劳动者需要保存好自己工作的证据,诸如打卡记录、考勤记录、工资明细、工作照片及工作群的记录,都可以证明你的工作时间。

你好,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是违反劳动法的,用工超过一个月的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需要支付双倍的工资。

首先,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与员工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也不代表员工就不是用人单位的员工,只要员工在该单位实际工作,就应当视为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其实只要单位没有存在其他的违法行为,即使有时候不签书面的劳动合同对员工的影响也不大。但是既然法律规定了要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所以如果用人单位没有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没有与员工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员工可以在一年之内,要求用人单位向其支付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最长可以要求11个月的工资。

但是往往即使员工提出这样的要求,用人单位也不一定会支付,所以可能协商不成,如果员工想维护自己的权益的话,只能去申请劳动仲裁,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员工无法在该单位继续工作。那么员工如果以此来作为离职理由的话,除了要求双倍工资外,还可以要求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当然,如果用人单位还存在其他的违法情况,例如拖欠工资,不支付加班费的等,都可以在提出仲裁的时候一并要求。

如果您有相关的法律问题,可以关注本头条号,私信律师咨询!


没签劳动合同,对就业单位是很不利的

单位不签劳动合同该怎么办

被迫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被迫与劳动者签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利益将造成较大影响。在动争议处理中企业十分被动。不签劳动合同,责任主要在是企业。一旦产生劳资争议,企业拿不出重要依据——劳动合同,违法在先,按照法律规定,必须承担诸多不利后果。

签订劳动合同时间时怎么规定的

《劳动合同法》规定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如果在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了书面劳动合同,其行为即不违法。(《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二款: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常见花招

目前存在部分企业滥用的情形,比如试用期满才签、试用期很长、工资很低、试用期不参加社保等。

1、首先要明确,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试用期,试用期是包含在合同期内的。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因此,企业不能以试用期为由不签订劳动合同,且试用期内也必须依法为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试用期的工资也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2、试用期的长短也有讲究。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同时,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3、不能随意调整岗位工作地点、合同内容。双方应约定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至于单位可随时调整员工岗位、地点,员工必须无条件服从,则是典型的“霸王条款”。一旦单位在合同期内因生产经营需要或其他原因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地点的,双方应协商一致。如确因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合同无法履行,而双方又无法就变更合同达成协议的,则可按解除劳动合同处理,企业应支付经济补偿。

4、休息休假首列合同必备条款合同内容:双方应确定工作时间及休息休假。很多企业严重超时加班,有的还规定:单位可以根据生产需要,随时要求员工加班,员工不得拒绝。

5、患病非因工负伤有相应待遇。企业应依法为职工参加社保。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在医疗期内应有病假工资常见花招:一些用人单位常以参加社保职工也要交钱、有员工不愿参保为由,不为员工参保。还有些单位规定,员工患病停工治疗的没有工资。用人单位应依法参保并将为劳动者办理参加社保手续和扣缴社保费的情况如实告知职工。

6、用人单位的“生死合同”无效。一些单位没有明确告知劳动者工作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有些合同还规定,如果因为劳动者“操作不当或违章操作”,发生的工伤事故单位概不负责之类的“生死合同”条款。专家指导:用人单位应按规定提供符合国家劳动卫生标准的劳动作业场所,切实保护乙方在生产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如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应如实告知劳动者,并按《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这种告知等义务是法定的、无条件的,不能等劳动者咨询才告知。




只需要提前一个月以书面的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即可。劳动者解除合同的条件(一名)一般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预告用人单位;(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①在试用期内的;②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③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及法律后果《劳动法》第31条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扩展资料:《劳动法》第32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内的;(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有关问题的复函》(劳办发324号)按照《劳动法》第31条的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既是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也是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无需征得用人单位的同意。超过30日,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出办理解除劳动合同的手续,用人单位应予以办理。但由于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有关约定而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违反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的规定,而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以不予办理。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而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承担赔偿责任。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