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偷窥罪怎么处理_偷窥罪怎么判?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14 04:22:31 人阅读
导读:偷窥,法无明文规定不会涉及刑事责任,只会涉及行政处罚的部分,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行政处理,当然如果要求赔偿,也就是民事赔偿,可以起诉赔偿精神损失费,严重点就拘...

  偷窥,法无明文规定不会涉及刑事责任,只会涉及行政处罚的部分,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行政处理,当然如果要求赔偿,也就是民事赔偿,可以起诉赔偿精神损失费,严重点就拘留几天以示惩戒。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六项的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谢谢采纳!

在我国公安机关对技术侦察以及对重大贪污腐败案的技术侦察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规范要求。

由此可以认定,个别市民私自监听别人电话是对公民隐私的一种侵犯。

手机监听是指通过外在硬件设备或者内在的软件对手机的一种监听行为,另外也指一些编程高手,编制出隐藏在手机里面的远程控件,从而实现他们的目的。

依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2014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和“伪基站”设备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征集意见后,于2014年起施行。

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即使不构成犯罪的,可能会被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窃听行为在国际上也广遭诟病。

例如巴西的“男友追踪器”的手机应用软件,号称口袋里的私人侦探,可以为追踪者更新其伴侣的所在位置。

甚至能够允许使用者强迫目标手机悄悄给自己打电话,借此监听对方的谈话。正受到巴西社会抵制。

此软件一推出,曾经在推出的两个月内,就有5万的下载次数。该软件每月收取费用为2美元。

开发背景: 该软件的开发者马修斯·格里若表示,起初这只是他和他女朋友之间的一个玩笑,但这一想法很快在他的朋友间流行开来。

他表示:“在巴西,人们习惯经常更换伴侣,所以这是处理这种问题的一个方法。人们很感激有一个工具能够帮助他们查出自己是否被另一半欺骗了。”

这款软件之后之所以遭到社会的反对,理由就是其存在有关隐私侵犯及潜在的敲诈风险,甚至还可能带来跟踪骚扰的问题。于是,谷歌决定,将其从应用商店中删除。

为了保证公民的利益不被浸犯,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手机专家的细致建议:

①智能手机用户,不要过度随意安装一些来历不明的软件。

②用未越狱的的手机, 由于每一款应用都经过手机公司厂家的严格审核,因此任何有争议的监听软件都难以上架,这让广大用户的使用非常安全——不安全就告手机公司厂家索赔。

③使用安全软件 ,如果你的手机已经越狱,那么安装一个手机安全软件,会是一个相对安全的选择。万一出问题,至少“投诉有门”。

④如果你错安装了黑客软件,还有其它方式可以补救:

首光应该积极防范手机被植入而及时设置安全密码。

第二查看自己手机GPS是不是经常自动打开。

第三使用root权限查看应用所具备的权限。

第四,安装一些安全类的软件,这种软件经常会对非法访问手机安全类软件有所记录。

将单纯的偷窥偷拍入刑,笔者持反对意见。

首先,单纯的偷窥偷拍属于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当属民事侵权行为,采取侵权责任方式,加大精神损害赔偿力度完全可以做到行为与责任相适应;

其次,刑法要有谦抑性,现实中,偷窥偷拍行为虽然并不鲜见,但采取其他手段可以达到制裁的预防目的行为,不必要从刑法角度加以规制;

再次,虽然单位的偷窥偷拍行为不值得入刑,但将偷窥偷拍的成果加以传播和利用,刑法对该行为已有规定,如侮辱罪等。

偷窥偷拍行为确实令人愤慨,某些偷窥行为与行为人的心理疾病相关,在司法精神病学上当属精神疾病的一种,如果一味将类似行为人运用刑法加以规制,难以达到刑罚的目的,试想,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刑罚改造,其效果如何?恐怕只会越改造越坏,因此,对类似行为入刑,尚值得深思。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妥否,请指正。

我国现行法律不存在偷窥罪,一般按照违法处理。

偷窥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但偷窥并不构成犯罪,应当行政处罚。与此同时,按照民法通则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释要求当事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