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骗8000能跨省抓人吗_诈骗案可以跨省抓人吗?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6 16:55:31 人阅读
导读:公安机关要找谁的话,没有微信号一样能找到,我们经常讲唯一完美逃避警察追捕的办法就是作案之后找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自杀,当然了,本来就人迹罕至,不自杀也活不了多久。但...

公安机关要找谁的话,没有微信号一样能找到,我们经常讲唯一完美逃避警察追捕的办法就是作案之后找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自杀,当然了,本来就人迹罕至,不自杀也活不了多久。

但是通过微信被人骗了2000块钱,警察会不会管呢?这就看你怎么理解这个管了,按照《刑法》规定,诈骗罪起刑数额为2000元,但是在全国大多数省份,诈骗2000块钱都是达不到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的,因为最高法发布的指导意见只是一个框架,各省需根据本省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实际标准,比如在河北省,诈骗罪的起刑点就是7000块钱,那么被骗2000,就只能以行政案件的方式进行处理,无法进入刑事案件侦查流程,除非有其他证据表面,诈骗你的嫌疑人还有其他犯罪行为,达到了刑事案件立案标准。

按照行政案件处理流程,公安机关会受理你的案件,受理了就说明公安机关会管,但是由于没有所谓“立案”这一程序,后续如何处理,就完全看领导意见了,恕我直言,损失2000块钱的行政案件排名不会靠前,什么时候能够“管”出来一个结果,就是件靠运气的事情了,毕竟找一个人虽然不难,但是要花的钱可一分都少不了,花20000块钱办一起2000块钱的案子(顺便说一句,即便抓到人,钱也回不来),财政的钱这么花,一年就得破产,近几年网络上小额的电信诈骗案件非常多,嫌疑人是特意选择不够立案标准的数额来诈骗,不是警察抓不住他们,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一个曾经专门打击电信诈骗的警察,我也感到非常无奈。

报案人眼里,自己的案子总是比天还大,别人的事情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作为公安机关,不能这么看,因为有个公平原则,也要有公平原则基础上的轻重缓急,公安机关集中力量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是要以牺牲一般性侵财案件的破案率为代价的,虽然谁也不愿意发生这样的事,但是现实并不能随人心所欲。

最后,对于一般性侵财案件,还是建议大家不管数额大小都及时报警,目前公安机关一直在不断加大对各类案件线索和证据的搜集,也在调动资源向小微案件进行倾斜,很多朋友不太了解的是,因为太多人不报案,公安机关破案以后找不到受害人,也是特别头疼的一件事,前不久我就遇到某地警察打掉一个专业盗窃手机的团伙,2000多部IPHONE手机找不到失主,导致无法有力的追诉嫌疑人,不报案,只会让嫌疑人受益。

不难知道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科书里都有写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在鱼目混珠的网络世界里怎么擦亮眼睛来分清?就本新闻案例,我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1、稍稍有点旅游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不管办理哪个国家的签证,要么个人自行前往领馆办理、要么旅行社代办,才是正规途径,而部分旅行社为了扩大经营,也会在携程、淘宝等网络平台上代办签证,这时候就要查看该旅行社是否有正规资质,跟着正常流程走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因为这些比较正规的网络平台已经替我们筛选了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旅行社了。

2、来说说新闻中提到的去日本务工,肯定需要办理商务签证,那这商务签是能随便提供点基础资料就能通过的?个人去办个旅游签证都需要不少资料和资产证明,更别说日本商务签了,除了基础资料,还需要停留日常表、在职证明、招聘理由书、日本方发出的身元保证书、滞在预定书、申请人名单等资料,说白了就是日本公司发出邀请函并且替你做担保才可。


3、这样的骗局前期手法类似传销组织,都是所谓认识的朋友或是熟人介绍的,然后拉你入个QQ群一起漂洋过海去赚钱,进群一看聊的火热朝天,都是在咨询的人,还心存侥幸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殊不知整个群上百人除了你都是自己人吧,那么多人骗一个人能不上钩吗?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掉下来也不会是你的!


依我看本新闻事件还能把嫌疑人抓获已经是奇迹了,多少类似的情况都不了了之的,所以还是要提醒广大朋友,一定要走正规途径,加强防范意识,不要投机取巧,误入骗子挖好的坑,不给骗子有机可乘!以上仅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图片均为网图,侵删)

诈骗案可以跨省抓人。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三百三十五条规定,对异地公安机关提出协助调查、执行强制措施等协作请求,只要法律手续完备,协作地公安机关就应当及时无条件予以配合,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

在网络上被骗1000块钱,有证据的话警察会帮你处理的,但是跨省抓人,这个是不可能的。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