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姓结婚有什么后果_同姓可以谈恋爱,结婚吗?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13 21:14:42 人阅读
导读:同姓不通婚,这是中国古代的说法,来源久远。史书记载,周代开始就有同姓不婚的制度,因这样的婚配和婚姻目的相违背。如<左传>:“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同姓...

同姓不通婚,这是中国古代的说法,来源久远。史书记载,周代开始就有同姓不婚的制度,因这样的婚配和婚姻目的相违背。如<左传>:“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同姓不婚,惧不殖也。”显示担心因同姓结婚,会影响到后代的生育,生出来孩子身体残缺、病痛缠身,甚至连生孩子都可能有问题。而我国先行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除此以外并没有说同姓不能谈恋爱的道理。所以老传统并不都是正确的,适合现在社会规则的,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才是正确的。

按照法律的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得结婚。 按照古代的规矩,同宗同姓的出了五代以外,可以结婚。按照遗传学的观点,同姓同宗的出了五代,和旁系出了三代生育的后代是很正常的,不会有什么影响。 所以你情况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可以结婚的,而且生育的后代不会有什么影响。 只要你们真心相爱,就大胆的去登记结婚吧,谁也不会阻拦你,谁也没有资格阻挠你们的婚姻 。

1:《白虎通义》云:“不娶同姓,娶同姓者一国同血脉,遂至无子孙。”2:《左传》云:“男女同姓,其生不蕃。”3:《国语》云:“同姓不婚,惧不殖也。”老实说从法律讲,完全没有问题,可是涉及到地方习俗就不好说了,毕竟“同姓不婚”可是古代的大多数民族在相当长时间内的禁忌,估计都是人类对发生在自己种族身上曾经出现过灾祸的严重恐惧而出现的过分的禁忌。楼主你自己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只要是自己生活的环境,比如父母不对此有什么传统禁忌就好办了,毕竟主动权在你住那里,再说了,虽然同姓,又不是同村,这种传统上的禁忌就更加薄弱了。而生理上的潜在危险估计就更没有了,新中国之前,表亲结婚都属于亲上加亲。没有什么忌讳,更何况你们这种往上至少五代没有血缘关系的情侣了。

古代有这种说法,现如今早就没有了。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国公子重耳到达宋国,宋襄公把马八十匹送给他。到达郑国,郑文公也不加礼遇。叔詹劝谏说:“臣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别人就赶不上了。晋公子具有三条,上天或者将要立他为国君吧,您最好还是以礼相待。父母同姓,子孙不能昌盛。晋公子是姬姓女子生的,所以能活到今天……”这里说的是,父母同姓,子孙不能昌盛。

《左传·昭公元年》里则有“内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尽矣,则相生疾”的说法。

晋平公有病,郑简公派子产到晋国去聘问,并问候病情。叔向询问子产,子产说:“……国君的姬妾不能有同姓的,不然子孙不能昌盛。美貌者集中到一个人那儿,那样就要产生疾病,君子所以厌恶这一点。因此《志》说:‘买妾不知道她的姓,就用占卜来决定。’违背这两点,古人是非常注意避免的。男女婚姻要辨别姓氏,这是礼仪的大事。如今国君的宫内有四名姬姓女子,大约他的病就是源于此吧……去掉这四名姬姓女子还可挽回,不然一定会加重病情。”叔向说:“说得真好啊!我闻所未闻。这些话都说得很对。” 这里说的是,姬妾不能有同姓的,不然子孙不能昌盛。

《国语·晋语》中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什么意思呢?是说:同姓不能结婚,这是厌恶不能繁殖。

《国语·晋语》中,司空季子提出同姓同德异姓异德的说法。司空季子说:异姓就会导致异德,异德就会产生异类。异类即使有亲近的血缘,也可以男女结婚,生育后代。同姓就会同德,同德就会同心,同心就会同志。同志之间即使血缘关系遥远,男女也不能结婚,这是畏惧亵渎的缘故。亵渎就会生怨,怨乱就会生灾,生灾就会灭姓。因此娶妻避免娶同姓,这是畏惧灾乱啊。所以不同德的两姓可以合为婚姻,同德的两姓则以德义相亲。德义可以产生利益,利益,可以加厚族姓关系。姓与利相互延续,两者相成而不离散,这样才能稳固族姓,保有自己的一方土地。

为何禁止同姓结婚呢?史学家吕思勉排除了血族结婚,有害遗传、有害于健康等说法,认为:以实际言,此项禁例,所以能维持久远的,大概还是由于《礼记·郊特牲》所说的“所以附远厚别”。因为文化渐进,人和人之间,妒忌之心,渐次发达,争风吃醋的事渐多,同族之中,必有因争色而致斗乱的,于是逐渐加繁其禁例,最后,遂至一切禁断。而在古代,和亲的交际,限于血缘上有关系的人。异姓间的婚姻,虽然始于掠夺,其后则渐变为卖买,再变为聘娶,彼此之间,无复敌意,而且可以互相联络了。

即便是古代,也没有完全做到同姓不婚的,更何况是现今,现在完全可不必顾忌此类说法的。吕思勉说:“现在的所谓姓氏,从各方面而论,都已毫无用处,不过是社会组织上的老废物罢了。”(《中国通史》)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