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犯罪会被开除吗_免于刑事处罚会被开除吗?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2 21:35:25 人阅读
导读: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犯罪记录对一个人有多大的影响。如果你是农民、自由职业者,影响未必有多大;但如果你是公职人员或者某些特定行业的专业人员,有犯罪记录往往是致命的。以...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犯罪记录对一个人有多大的影响。

如果你是农民、自由职业者,影响未必有多大;但如果你是公职人员或者某些特定行业的专业人员,有犯罪记录往往是致命的。

以律师为例,在申请执业前,必须去户籍所在地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如果你有故意犯罪记录,是做不了律师的。

什么是犯罪记录?

犯罪记录,是指人民法院作出有罪的生效判决和裁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此外,相对不起诉的案件,因当事人确有犯罪事实,只是由于犯罪情节轻微等原因才被不起诉,一般来说是有犯罪记录的。

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刑事拘留、逮捕等属于阶段性的刑事强制措施,不应作为此列。


哪些职业受犯罪记录影响比较大?

一、公务员,《公务员法》规定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不得录用为公务员。

二、事业单位,因故意犯罪、职务过失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不得担任公证员等。

三、企业的董、监、高的,因经济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五年内不得担任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四、对特定行业的资格取得的限制。比如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不得参加国家司法考试、不能考取导游证、记者证等。


犯罪记录还可能对亲属造成负面影响!

大家比较熟悉的是高等院校的入学、公职单位的就业、从军都会有政审。而亲属的犯罪记录(尤其是直系血亲)可能会导致无法通过政审。在某些地方这些机关会明确告诉你因为亲属的犯罪记录,你无法通过政审;但是在某些地方他们不会直接告知,是潜规则。

这就类似于古代的“株连”制度,就法治社会来说,是极其不合理的。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我国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制度。

《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近期社会上出现了提倡对性质恶劣的未成年人犯罪,也应依法判处刑罚的呼吁。但从社会整体来看,对未成年人进行区别对待是合理的。

1、免于刑事处罚,是有罪不处罚。

2、对于有罪人依据《公务员》、《纪律处分条例》要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当然不能再担任领导职务。

3、免予刑事处罚指因某些原因犯下罪行,需要刑事处罚,但因为自首或其他情节,导致不用接受刑事处罚。

不能。因犯罪被判10年,被单位开除,意味着彻底与单位脱钩。这是有关法律所规定的。

关键在于是否“造成不良影响”。

这要从公务员的政务处分说起。

什么是开除公职?

开除公职本质上是一种政务处分。

公务员政务处分的种类规定在《公务员法》第六十二条: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可见,开除公职是最严厉的一种政务处分。它比撤职的后果严重得多。撤职的后果是降低职务或者岗位等级,同时降低薪酬待遇。说白了,以前是局长,现在把局长撤掉,权力没了,但编制还在,有班上,有钱拿,仍然是公务员身份。可一旦开除,就清出干部队伍,丧失公务员身份了。

那么,犯了什么事会被开除公职?

2020年6月20日通过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了三种情形:

公职人员犯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开除:

(一)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含宣告缓刑)的;

(二)因过失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三年的;

(三)因犯罪被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

法条说得很清楚了,相信不需要过多解释。

但是,党培养一名干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长期的培养需要倾注大量的资源。现在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肃清问题干部,净化政治生态。但说实话,干部因违犯党纪国法落马,组织是很痛心的。

因此,被法院判决有罪就一定会被开除公职吗?

不一定。

我们接着看法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

因过失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一般应当予以开除;案件情况特殊,予以撤职更为适当的,可以不予开除,但是应当报请上一级机关批准。

公职人员因犯罪被单处罚金,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的,予以撤职;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开除。

根据第三款的规定,“公务员被判滥用职权罪,但免予刑事处罚”的,予以撤职。但话也没说死,还有后半句:如果造成不良影响,就予以开除

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有,就予以开除;如果没有,撤职即可。

一点后话

总体来说,法律对公职人员有更高、更严的要求。但很多人往往觉得,公务员犯罪了,就一定要“重办”。其实这并不那么符合法治精神。我们国家的法治理念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采取宽严相济的政策。

作为一名公务员,还是要恪守法律,对得起良心,守得住底线。这里以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第三条结尾:

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依法执行公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这五个字,比千斤重!

有刑事犯罪记录的人正确的说法是有前科。刑事犯罪人员刑满释放后按照治安管理的相关规定,五年内必须到户籍地或者常住地公安机关定期报道,但实际生活中,公安派出所并不会如此机械的进行管理,只要是配合公安机关管理的刑释人员并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五年期满之后行为人没有违法犯罪行为就会解除相关管理工作正常回归社会。

回答中提到的重点人动态管控系统并不是针对所有有前科的人,公安机关的日常盘查工作也并不是针对有劣迹前科的人,而是针对行迹可疑人员,比如携带物品异常等等,当然也有日常盘查。

现在世界范围内反恐形势都不容乐观,中国也并非净土,恐怖袭击时有发生。相信普通民众对于公安机关加大巡逻盘查力度这件事是支持的。虽然更多的盘查可能对公民的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换来更安全的社会环境还是更值得的。

有前科的人员,除了对当兵服役、报考公职或者安保相关行业会有影响外,其他行业并不受影响。而且话说回来,做错事就要付出代价,违法犯罪的人在做出违法犯罪行为时就应当知道。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成年人可以不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代价,那才是对真正奉公守法的公民的不平正。

缓刑本身不是一种刑罚制度,只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缓刑就是定你有罪,但是可以暂缓执行,通过一定时间的考验,没有发现新罪或在考验期间没有重新犯罪,期满通过考核,对原判决刑罚不再执行,视为已经执行完的执行方式。

缓期执行其实是和直接执行相对的,一般的犯罪在宣判有罪后都要依据判决规定的内容去看监狱服刑,而缓刑是先不实际执行刑法,将人放回家,由当地的司法局进行社区矫正和动态管理。最大的区别就是人身自由受限制的程序不一样,缓刑虽然人可以在家,但是出行和活动都有具体要求,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个体。

01

不用怀疑的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后,缓期两年执行,开除是必然的

可能有的人会说,缓刑不是刑罚的种类,缓刑代表嫌疑人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缓刑是对已经判决有罪,并判处短期有期徒刑的犯罪人员,法院认为判处缓刑进行社区矫正和动态管控不致于再发生危害社会的行为,所以宣告对期有罪的行为采取暂缓执行的行为。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只要犯下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就可以依据规定开除公职,而两年缓刑实际判处的是两年有期徒刑,而缓刑并没有改变不判刑的结局,只是暂缓去监狱坐牢而已,所以开除是必然的。

02

缓期执行并不代表犯罪分子无罪

缓期执行只是执行刑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相对其他的到监狱服刑,死亡立即执行等情形,并不需要实际去服刑,罪犯可以在固定的地域正常进行社会活动,但是离开需要报告,同时还需要配合缓刑监督机关的社区矫正活动。

有期徒刑两年就是判处了两年有期徒刑,嫌疑人是罪的,缓期执行并不能否认其有罪的结果。既然罪犯有罪,那么执行方式不管如何变化,有罪就是有罪,从宣判那一刻开始,有罪的标签就打在身上,除了撤销判决的情形,不是将跟随罪犯一辈子存在。

03

实际生活中,罪犯是否被开除公职需要用人单位配合

罪犯犯罪是国家机器在履行监督执法的权利。而当罪犯犯罪后是否严格按照要求开除公职,需要用人单位自己内部认真执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的要求。

在过去可能有的领导害怕得罪人,或者有的领导纳私的考虑并没有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处分规定,但在目前的执法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基本不存在不严格执行的情况。你不执行规定,其他规定就会执行你,想想就知道,领导会不会顶风作案,不严格执行呢?

结语

日前,新出台的规定更进一步明确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刑事处罚后开除的要求。虽然从大体上来看,并没有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差别,一味的将所有犯罪行为纳入开除的行列并不科学。

可能这也是目前从严治理的要求,需要公职人员模范遵守法律规定,过失犯罪并不能成为免责的理由,最明显打击的就是醉驾等违法犯罪行为。

看情况,如果你犯的是公司的基本规章制度是要开除的,如果是跟公司关系较好,同时,犯的错误不是太严重是不用的。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