殴打他人怎么处罚_怎么算殴打他人?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13 21:44:59 人阅读
导读:首先,受害人应当及时报警,然后做法医鉴定,根据鉴定结果来决定打人者的法律责任。一、如果鉴定是轻微伤,公安机关对打人者进行治安处罚,并承担受害人的医疗费、误工费等...

  首先,受害人应当及时报警,然后做法医鉴定,根据鉴定结果来决定打人者的法律责任。

  一、如果鉴定是轻微伤,公安机关对打人者进行治安处罚,并承担受害人的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二、如果鉴定结果是轻伤,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追究打人者的刑事责任。若公安机关不予立案,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要求追究打人者的刑事责任。不管是公诉还是自诉,都可以同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赔偿医疗等费用。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三、民事赔偿的范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的规定,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所以,答案是B、C、D。

派出所接到指挥中心发来的指令以后,会迅速拍警察出警,一般情况下出警的人数为两人,一名民警一名辅警。如果现场人数众多或者案情重大,会相应的增派警力。

到达现场以后,如果双方仍然在冲突,警察会首先将双方隔离开来,避免冲突的进一步升级。对于不听劝阻的,首先予以警告,警告无效的,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予以约束。

控制住现场以后,警察会先查看伤情,如果有人受伤比较严重,需要送医治疗,经会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先送医院治疗后再处理。如果双方均没有大碍,就会把双方带回派出所接受调查处理。

调查处理时警察会询问双方当事人并制作笔录,询问完毕以后要求当事人签字。如果经过调查,属于治安纠纷,警察会主持双方进行调解。双方打成调解协议的,签字确认以后结案。如果达不成调解,就会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作出处理决定,有可能是付款或者拘留,也有可能同时罚款拘留。

如果一方伤情较为严重且申请伤残鉴定,那么警察就会做伤残鉴定,根据鉴定结果作出处理决定。如果达到轻伤以上标准,就会作出刑事立案决定,以故意伤害罪立案侦查。如果达不到轻伤,还是会调解。如果调解不成,依法作出处理决定。然后告知双方赔偿问题可以去法院解决。

以上,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我是榨汁小二郎,有任何法律问题都可以关注并私信我,我会尽力解答。

殴为打,有互殴,群欧等。

以强凌弱,打得对手无力还击而还不罢

休,指连续伤害对方的一个过程。

殴字右边为“殳”,为古代的一种兵器,用竹子制做的,有棱无刃。

执法者不能仅听一方之词,应尊调查取证,依照有关法律条项而定论。

欧打对方轻者,可以按照民事法调解,欧打对方重者,还可按照刑法有关款项执行。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9条规定,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予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公安机关也可以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1款的规定,进行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的治安处罚。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