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轻伤一级量刑标准_一级伤害判刑标准?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09 17:48:12 人阅读
导读: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被害人伤情达到轻伤及以上方可构成故意伤害罪。轻伤分为轻伤一级和轻伤二级。轻伤一级的伤情介于轻伤二级和重伤之间。法...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被害人伤情达到轻伤及以上方可构成故意伤害罪。轻伤分为轻伤一级和轻伤二级。轻伤一级的伤情介于轻伤二级和重伤之间。

法院对于故意伤害罪是如何量刑的哪?

一、确定基准刑

犯故意伤害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故意伤害罪的最低刑罚是管制,最高刑罚是3年有期徒刑。人民法院在此范围内量刑。按照有关的司法解释,犯罪情节一般,故意伤害致一人轻伤的,量刑起点为六个月至一年半有期徒刑。

二、影响量刑的因素

1.犯罪情节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增加基准刑的20%以下:

  • 带有黑社会性质或地方恶势力性质的;
  • 伤害对象为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孕妇等弱势人员的;
  • 持枪支、管制刀具或者其它凶器伤害他人的;
  • 因实施其他违法犯罪活动而故意伤害犯罪的;
  • 有赔偿能力而拒不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

2.自首

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向公安、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3.起因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30%:

  • 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
  • 因激情、义愤故意伤害犯罪的。

4、取得被害人谅解

被告人与被害人达成和解且得到被害人谅解的,从轻处罚;被害人系轻伤、被告人认罪态度较好且无其他法定从重情节的,可以考虑管制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5、被害人是否有过错

被害人有过错的,可以减轻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责任。


总的来说,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构成轻伤一级,不存在加重情节,在未取得被害人谅解的情况下,综合考虑,个人认为法院会判一年半至两年有期徒刑。

(了解、咨询更多的法律知识,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律法学道,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依我之见:‘’打架致人轻伤一级‘’,其伤情等级仍是‘’轻伤‘’,但是,是否会以故意伤害(轻伤)罪起诉判刑呢?必须审查‘’打架‘’的具体情形再来决定。

一,如果受害人的轻伤后果是犯罪嫌疑人与受害人基于邻里关系,或虽非邻里关系而是一般纠纷引起的偶然互殴造成的话,那么,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并承担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责任。就即使如同提问者所述‘’对方(受害人)不谅解‘’的话,也只能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期丶或拘役来判处;当然,在查明案情的基础上,如果双方在办案机关主持下,在取得受害人谅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并全额赔偿了受害人损失后,适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新增加的‘’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程序‘’的有关规定:检察机关可以作微罪不起诉,或向法院提出从轻处罚的量刑建议,最后法院也可在定罪的基础上宣告‘’适用缓刑‘’。

二,如果如提问者所述‘’打架致轻伤级‘’,而案件中的‘’打架‘’,如果是双方为抢夺地盘丶称王称霸而有组织的‘’聚众斗殴‘’致双方,或一方人员‘’轻伤的‘’,那么,本案例就不是简单的互殴过程中致伤,而是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流氓斗殴犯罪行为,依法不能按故意伤害(轻伤)定罪处罚,而只能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之规定:以‘’聚众斗殴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其量刑构成犯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属‘’情节严重之一者‘’,比如多次丶多人、规模大丶在公共场所和交通要道聚众斗争丶或造成恶劣影响的丶持械斗殴的…依法从重处罚,即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处。回过头再将该‘’打架‘’致人轻伤罪案放在当前全国开展的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历史背景下来审视该‘’聚众斗殴‘’而致人轻伤,如果有上述‘’情节严重‘’作为从重处罚的情节而言,该‘’打架致人轻伤‘’案,依法将会在‘’聚众斗殴‘’罪名成立基础上中从重量刑处罚。

本人上述分析,提问者可以对照比较,如何判刑自然就清楚了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见谅。

1、故意伤害造成被害人轻伤一级的,一般是一年的有期徒刑为基准刑,然后法院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发案原因、犯罪动机、犯罪手段、损伤程度、赔偿情况等情节,或”+“或”-“的行使自由裁量权。

2、轻伤案件属于可公诉、也可自诉的刑事案件。双方可以选择协商解决。

3、国家没有规定轻伤的赔偿数额标准,仅规定了赔偿范围和计算方式。赔偿数额的大小与实际支出、当地经济水平、当事人的收入等有关。在一些伤害案判决书中显示,双方达成赔偿协议的赔偿数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主要还是双方协商的结果。

法律规定: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 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作者主页参考以下文章:

1、轻伤案件可私了 双方和解最高效

2、致人轻伤,索要18万,不给就报警属于敲诈吗?

3、造成被害人轻伤二级,达成谅解协议还判刑,赔钱谅解还有必要吗?

故意伤害罪轻伤一级能判缓刑吗?

符合 一定条件的,可以判缓刑。

先看看法律规定:

《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以上是可以判处缓刑的条件。

再看看缓刑的禁止性条件:

《刑法》第七十四条 【累犯不适用缓刑】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所谓累犯,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两种。

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特别累犯:是指因犯特定之罪(危害国家安全罪和恐怖活动犯罪或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而受过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又犯该特定之罪的犯罪分子。

故意伤害罪一般情节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如果该犯罪嫌疑人不是累犯和首犯,居住地司法局同意,可以积极争取缓刑。具体争取的途径,就是积极赔偿受害者损失,获得刑事谅解,如果有罚金,积极缴纳,在法庭上强调自己犯罪情节轻微,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危险,一般可以争取到缓刑。

谢谢邀请!

轻伤一级在轻伤中是最高的,如果说赔偿的话,无非就是人家医多少你给多少,然后给人家一些营养费误工费什么的,这个是无法估价的各种情况都有偏差,如果死了还好估算,因为法律上支持的赔偿顶多10w左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车祸人家要去二次碾压干脆弄死,因为弄伤就是无底洞!

至于故意伤害导致人轻伤1级的话,按照标准的话,轻伤一级起步刑期是1年半,看你的赔偿和谅解来左右调节!

OK!喜欢可以点赞关注

轻伤一级属于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故意伤罪中的轻伤,处刑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轻伤一级,量刑标准基准刑在一至二年,一般可以选一年半左右,结合其他量刑情节,增减刑罚。故意伤害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故意伤害达到轻伤以上程度的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之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您好,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法定基准刑参照点】 (一)故意伤害致一人轻伤,伤情接近轻微伤,社会影响不大、被害人有过错或被告人全部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为拘役刑或管制刑 (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虽构成轻伤,但伤情接近轻微伤的,为有期徒刑六个月;伤情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的,为有期徒刑一年;伤情接近重伤的,为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故意伤害行为必须致受害人轻伤以上后果,才构成故意伤害罪,理由是: 第一,虽然《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未对具体的伤害后果作出规定,但第二款对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或造成严重残疾等伤害后果的刑事处罚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根据伤害后果的程度和刑罚的轻重成正比的逻辑,可以认为第一款所规定的刑罚就是对应轻伤这种危害结果的。第二,根据《刑法》第十三条的但书规定,危害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若故意伤害行为仅造成被受害人轻微伤,则其行为应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能认为是犯罪。第三,司法实践中对人体伤情进行法医学鉴定的量化标准是《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和《人体轻伤鉴定标准》。在适用《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时,用《人体重伤鉴定标准》来解决故意伤害罪的量刑问题,而在适用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时,应用《人体轻伤鉴定标准》来解决定罪问题,即伤害后果达到什么程度才构成故意伤害罪。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