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工资扣除标准_所得税前扣除工资标准?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11 23:20:40 人阅读
导读: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和非居民)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居民和非居民应尽的义务。那么...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和非居民)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居民和非居民应尽的义务。那么,个人所得税怎么扣除呢?

1,首先,了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所得 -“五险一金”-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个税免征额是3500,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3500。


3,扣除标准。个税按3500元/月的起征标准算。


4,举例。如果某人的工资收入为5000元,他应纳个人所得税为:(5000—个人所缴纳的社会保险金额数—3500)×3%—0=个人应缴纳所得税金额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

前款所称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另外,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第一条规定:“《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所称的‘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可按以下原则掌握:

(一)企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

(二)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

(三)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

(四)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

(五)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

个人所得税共分为7个档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是:

1、应缴纳所得额=税前工资收入金额-五险一金(个人缴纳部分)-费用减除额;

2、应纳税额=应纳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不超过1500元的 ,税率为3%;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税率为10%;

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0%;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5%

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0%;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5%;

超过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45%。

首先工资必须超过五千,因为计算个税首先会加计扣除5000,其次还要看你符合哪些扣除项目:比如五险一金个人部分;还有租房,可以按着城市人口数量扣除不同金额;或个人房贷、孩子教育地址、赡养老人费用等。如果扣除这些项目后仍有剩余就得交个税了!

最新的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经历了自2018年10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的过渡期,从2019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计算,已经有6个月了。工资一万块,需要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因人而异,大部分人是不需要上税或者已经大幅度降税!

一、现实生活中,收入分段与个税

根据最新的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从是否上税和渐进递增税款的角度,可以将纳税人群体划分为以下3类:

1、绝对不用上税的纳税人

最新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税前基本扣除数(起征点)为5000元/月。月平均收入小于或者等于5000元的,属于绝对不用上税的群体!根据1-6月份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可查,约7亿劳动者约1亿申报缴纳了个人所得税,可以看出多数劳动者属于这个纳税人群体。

2、尽享专项附加扣除的纳税人

虽然现实生活中,纳税人个体和家庭情况差异比较大。但是,专项附加扣除的内容涉及纳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共计6项,每个纳税人均可以申报1项或者多项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很大限度的降低了个人所得税的实际税负。

月收入大于5000元,同时不超过36000元的纳税人,笔者认为是新个人税实施条例的最大受益群体。通过不断挖掘自身专项附加扣除,无论是应税所得额还是税率均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3、专项附加扣除效能递减的纳税人

自应纳税所得额适用10%税率档开始,专项附加扣除对于纳税人的实际税负影响越来越小。一方面专项附加扣除的绝对值有限,另一方面收入的绝对值不断增加导致税率不断推高,专项附加扣除的效能越来越低。

这部分纳税人属于目前社会高收入人群,也是超额累进税率的理论基础的具体体现!

二、月收入1万,需要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

最新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采用的是综合税制!纳税人的实际税负受到综合收入的影响,不再仅仅针对工资薪金,还包括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共计4项!

另外,纳税人除了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外,社保费个人承担部分对于个人所得税的税负会产生必然的影响。因此,个体差异比较大,本文选取单一工资薪金的实例分析,以供大家讨论。

例:段某2019年平均月工资10000元,计算个人所得税预交金额和个人所得税年终汇算清缴金额。

1、基本扣除数5000元/月;年基本扣除金额5000元/月*12=60000元;

2、社保费个人承担部分

养老保险

昆明市2019年最新的加权社平工资是5178.33元,段某的单位执行最低档60%缴费基数,个人养保费率8%,实际个人承担248.56元/月,2982.72元/年。

医疗保险

昆明市2019年医疗保险截止2019年7月份,未做调整,依然执行的是2018年的标准。个人实际承担的金额为74.52元/月,894.24元/年。

工伤保险(工伤保险以实际工资为基数,上不封顶,个人不承担,本文省略)

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执行纳税人实际工资,个人缴费率为0.3%,个人实际承担30元/月,360元/年。

社保费个人承担部分

社保费个人承担部分合计=248.56+74.52+30=353.08元/月,即4236.96元/年。住房公积金不是所有纳税人都缴纳,本文不再赘述。

3、专项附加扣除

根据个人所得税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采集的数据显示,段某申报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包括以下3项:

子女教育

段某2019年1月1日申报抚育年满或者超过3周岁的儿女两名,每名子女每月税前扣除1000元,合计每月扣除2000元,每年子女教育扣除24000元。(其配偶未分摊扣除数)

主要工作地住房租金扣除

自然人税收系统显示,段某租住昆明市公租房,按照城市规模昆明市可以扣除1500元每月,18000元/年。(配偶未分摊)

赡养老人

段某赡养年满60周岁的父母两人,且段某非独生子女,按照平均分摊的原则,每月可以税前扣除12000元,1000元/月。该项目按照赡养行为税前扣除,税前扣除金额不以赡养人数的多寡发生变化。

段某未申报其他专项附加扣除项目

段某专项附加扣除合计=子女教育2000元+住房租金1500元+赡养老人1000元=4500元/月,即54000元/年。

4、个人所得税每月预交金额

基本扣除数=5000元/月;

社保费个人承担部分=353.08元/月;

专项附加扣除=4500元/月;

应税所得额=10000-5000-353.08-4500=146.92元;

税率:查阅上图个人所得税表一,税率为3%,速算扣除数为0;

单位代扣预缴金额=146.92*3%-0=4.41元

5、年终汇算清缴

纳税人段某的个人所得税年终汇算清缴涉及两个重点:段某全年收入仅工资薪金;且工资薪金相对稳定没有起伏,税负月预交和年平均数没有差异。

因此,段某月预交个人所得税和全年实际税负没有差异,因此不需要单独再汇算清缴。

年终汇算清缴个人所得税=4.41元/月*12月=52.92元。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关于工资薪金总额问题《实施条例》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条所称的“工资薪金总额”,是指企业按照本通知第一条规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另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等支出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34号)第一条的规定,列入企业员工工资薪金制度、固定与工资薪金一起发放的福利性补贴,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第一条规定的,可作为企业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按规定在税前扣除。不能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福利性补贴,应作为国税函〔2009〕3号文件第三条规定的职工福利费,按规定计算限额税前扣除。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