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正规公司试用期几个月_工厂试用期一般是多久啊?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10 14:34:08 人阅读
导读:关于试用期,《劳动合同法》是有专门的法律规定的: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关于试用期,《劳动合同法》是有专门的法律规定的:

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二十一条: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因为试用期工资比转正后的工资开的低,另外试用期用工方(公司)可以以不符合录用条件或者劳动者个人原因解除劳动合同而不需要支付任何经济补偿金。因此很多公司喜欢把试用期定的比较长,说白了,就是可以用低廉的价格获取和使用人力资源。但是很明显,这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另外,有些公司可能会只签试用期合同,这个也是不合法的。因为《劳动合同法》第19条后面还有这样的条款: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最后,有的公司除了向上述所讲约定很长的试用期之外,还会把试用期的工资开的非常低,这个也是不合法的。《劳动合同法》第20条: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所以签订劳动合同首先要明确不能是单独的试用期合同,另外明确签订年限,根据劳动合同期限确定试用期期限,另外看试用期工资是否过低。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正常来说入职期间就应该签署劳动合同了,不签的话只能理亏。而且试用期满三个月已经属于正式员工了。因为一般试用期是三个月,如果试用期满了正规公司应该自动转正,不转的话是违法劳动局规定了,可以到劳动局。建议你可以考虑换工作,这样没有信誉度的公司是很受气的,说风就是雨,长期发展不了

感谢邀请。

最高不能超过六个月。

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具体试用期规定的时间,是在劳动法里有明文规定的。具体细节如下。

① 上限:试用期六个月

在劳动合同不低于三年的情况下,试用期最高六个月,请注意最高不能超过六个月,等同于六个月是满格啦。

② 上限:试用期一个月

如果签订的合同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③ 上限:试用期两个月

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超过两个月。

【HR视角】

特别提醒各位职友的是:试用期解雇员工,依然需要赔偿金。

正规单位的试用期一般是1个月至6个月,具体看你应聘的职位

谢谢您的提问,小编专注于给各位分享各种职场经验,每日更新,跪求大家关注和点赞,下面说一下我的观点吧。

一般公司6个月试用期是不是都不靠谱你会接受吗?小编觉得,6个月试用期的工作,在我看来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下面给您分析下:

1.有利

6个月的试用期看似很长很不靠谱,但其实反过来看,如果您的岗位是足够重要的话,其实这6个月的时间对您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在这6个月当中,如果您找到别的工作,或者受到其他更好的offer,又或者认清了您目前所在的岗位其实是一个大坑,那么您只需要提前3个工作日提出离职就可以走了,相对自由,企业对您无法造成过大的约束。

2.有弊

而相对应的,如果公司规定试用期工资是要打折的话,那您的工资收入,在这6个月当中就会收到影响,这是其中一个弊端。

其二,如果您的岗位并不是十分的重要,可替代性很强,某天可能会更便宜的劳动力给替代。

3.小编建议

小编之前碰到过这种情况,当时小编是这样处理的,给您参考下,首先,我要去的岗位是相对重要的,而且通过一些去到了解到这个岗位招人也招了很久,他们的试用期也是6个月,因此在最终谈offer的时候,我额外加了一个要求,就是试用期工资不能打折,讨论了几轮后对方同意了。

这并不是一个绝对可行的方法哈,不过有机会的话,还是可以斟酌着试试这样是否行得通。

以上就是小编的观点,如果各位看官有不一样的意见或者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补充,谢谢大家!

试用期可以约定多长时间

劳动合同法里对试用期期限做出了规定,根据签订劳动合同时间的不同,试用期也不一样。具体是这样: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也就是说三个月试用期的话,对应的劳动合同起码是三年期的。例如公司和你签一年的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三个月,这样是违法的。

违法了怎么办?

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约定的试用期是无效的,公司应当按照试用期满后的工资待遇,对超出法律规定部分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当然以上赔偿的前提当然是劳动者一方向仲裁或者劳动监察部门进行了投诉,否则,这种问题属于民不举官不究。

试用期应该上保险么

看了你的招聘广告,估计是劳务派遣的可能性比较高,目前这种操作类普工比较常见。劳务派遣公司大多比较灵活,合法合规水平参差不齐。

劳动合同法规定试用期应当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就你的情况来说,在三个月试用期合法的前提下,五险也就是社会保险应该从第一个月就开始缴纳,而不是转正后才开始。

如果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欢迎转发关注,讲述职场知识,解决职场困惑,分享职场感悟,职场路上我会与您“怡路同行”~

根据你的描述可以断定,你是国企的劳务派遣人员,不属于正式工,就不用妄想着试用期转正了

国企为了节约用人成本和编制(所谓的企业编),很多会委托劳务机构招录劳务派遣人员充实到单位,弥补人力物力的不足。因此,像题主所说的这种情况,在国企还是比较常见的。关键是,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应届毕业生,因为不了解劳务派遣的性质,草草与劳务机构签订了劳动合同,被派遣到国企工作,以为工作一段时间后可以转为正式工,结果事与愿违,由此也引发了不少矛盾。

在这里,小公觉得有必要强调一下劳务派遣的性质。劳务派遣有两个明显特点:

第一,劳务派遣人员的人事关系在劳务机构,签合同的是劳务公司,与用人单位无关。也就是说,无论你干得再好,都与用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更不可能在用人单位转正或提拔。用于单位之所以愿意使用劳务派遣人员,主要是受编制限制、节约成本,而劳务机构之所以愿意招录劳务派遣人员,也是因为有劳务费用可以减扣,以此获得利润。

第二,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非常低。以小公所在的西部三线城市为例,基本上都在两千多的水平,同样的岗位,如果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起码翻一番。没办法,用人单位雇佣劳务人员就是为了省钱,不可能开出太高的工资,而因为用人单位只是向劳务机构支付劳务费用,再由劳务机构转付劳务派遣人员,这样经过双重“压榨”,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不低才怪。

第三,劳务派遣人员的成长空间有限。很明显,由于不能在用人单位转正,劳务派遣人员永远只有被劳务机构使用的份,有时,甚至连基本的五险一金都不能保障,根本无从谈起前途或钱途。所以,一般人但凡有点能力的,都不愿意和劳务机构签合同,成为劳务派遣人员。在这点上,应届毕业大学生尤其要注意,千万不要一时冲动,被劳务机构忽悠,而做出让自己追悔莫及的决定。

至于试用期,合同法是有明确规定的。一般情况下,单位的试用期最多不能超过半年(机关事业单位除外)。具体规定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

1、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2、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

3、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我是小公,专注公务员考试、任用、提拔等体制类问答,感兴趣或有疑问咨询的,可以关注私信我,我将提供全方位的权威解答

对于所有的正规公司来说,试用期绝对不会超过两个月的时间。而且大部分公司在前期和员工签到合同的时候,都会以两年为基础,如果是一两年签署合同,试用期不会超过三个月。如果说用人单位试用期时间过长的话,这说明这家公司它本身就有猫腻在里面。我曾经就去过这样一家公司,他们所承诺转正后会有很高的福利政策,但是我工作了接近4个月的时间,依然没有人事部门对我的工作进行转正,试用期的工资很低,所以最后我也被迫无奈辞职,谁也不可能为几个月的工资而到劳动局进行司法协调。这些公司其实就是在触犯法律的边缘,就是抓住大家这个心理,所以当我们遇到这些不平等对待的时候,一定要到劳动局去实名举报。对于我们个人没有任何的影响,而且这种事情劳动局也会很乐意为我们解决,对于这些公司都会进行严厉的处罚。如果说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情都选择了自我消化,那么就是有一种助纣为虐的形态在里面。接下来还有很多个人会上当,所以当我们试用期超过两个月以后,如果人事部门没有主动做出调整,那么我们就要到行人事部门要一个说法,是否是自己工作做的不到位,还是说人事部门有所疏忽。但是现在各级公司管理都是非常严格,如果说被人在劳动局举报侵犯员工利益,将会受到很严厉的处罚,所以一般公司不敢那么做。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