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有取保候审不过的吗_交通肇事可以取保候审吗?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6 07:40:31 人阅读
导读:发生交通事故后,首先由交警队事故现场进行勘察记录,并就相关人员做笔录,根据各项证据判断事故双方的责任。如果事故造成一人死亡或三人重伤,且肇事方承担事故主要或全部...

发生交通事故后,首先由交警队事故现场进行勘察记录,并就相关人员做笔录,根据各项证据判断事故双方的责任。如果事故造成一人死亡或三人重伤,且肇事方承担事故主要或全部责任,则涉嫌交通肇事罪,交警会在侦查终结后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

检察院的审查起诉期限是30+15天,如果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则可以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补充侦查一个月内重新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又有一个30+15天的期限,退查以2次为限。如果检察院在期限内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则会公诉到法院。

另实务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情况,如果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是处于取保候审状态,则检察院经常会超过45天的期限而没有将案件审结。

你说人也关了半个月,估计人已经给交警队办理了刑事拘留,并且案件已移送给预审大队去了(资料不应该在刑警大队,而是预审大队),现在应该还在审核案件当中。

赔偿还未谈好取保也是不好办的。当然,你方也可以请律师帮忙,看看怎样处理好些。

不需要谅解书。

直接向办案部门申请取保候审即可,三日内答复。处拘役,并处罚金

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五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九十五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当在三日以内作出决定;不同意变更强制措施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刑法

来源南宁律师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涉嫌交通肇事罪,现取保候审,应当如果不存在交通肇事逃逸情节,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积极赔偿可以判处缓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首先,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不能取保。

虽然交通肇事是过失,但逃逸行为却是故意,该种情况,正是由于嫌疑人的逃逸造成了被害人未能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性质是非常恶劣的,法定刑也是7年以上,该种情况,不能取保。

其次,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一般也不予取保。

该种情况,判3—7年,刚才也讲了,逃逸是一种故意的、恶劣的行为,必须要进行羁押,让其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否则,就是对“逃逸”行为的放纵,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

一般的交通肇事后,满足一定条件,可以取保。

如果在事故发生后,及时报警、积极抢救伤者,就可以认定其是一种自首行为。事后,积极赔偿,取得被害人或被害人亲属的谅解,就可以认定其悔罪态度好,加之交通肇事是一种过失行为,可以对其取保候审。

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关注、留言。

1, 对方可能被取保候审,取保属于强制措施的一种,也是有限制的,只不过没有拘留和逮捕那么严。

2,伤情确实得看司法鉴定结论,自己感觉是没用的,但是法医鉴定的结论是法医根据事发当天医院给出的材料加上现场检查进行的,因此不会忽略事发当天医院记载的情况。现在该治的治,不影响检验,即使治好了,治疗过程也是有记载的,但要找正规大医院看病。

3,有利,建议做。谢邀,不懂再问我。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