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长孙的继承权利_长子长孙为什么更受重视?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13 17:45:48 人阅读
导读:长子长孙一般指长子嫡孙,所谓长子嫡孙,是嫡长子和嫡长孙的意思。长子指的是父亲是家族里的大儿子。嫡本来是区分与庶的,意思是正房所生的孩子。长孙指正妻所生的长子是嫡...

长子长孙一般指长子嫡孙,所谓长子嫡孙,是嫡长子和嫡长孙的意思。长子指的是父亲是家族里的大儿子。嫡本来是区分与庶的,意思是正房所生的孩子。长孙指正妻所生的长子是嫡长子,嫡长子的嫡长子就是嫡长孙。长子不一定是嫡子,嫡子嫡孙是要继承爵位、功勋、家族地位等社会关系。西周时期,周王实行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因此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至此,嫡长子继承王位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扩展资料: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意思是:王位的继承人必须自己的嫡亲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王位的继承人首先应该是国君的嫡亲儿子,在国君的众位儿子中间,以年龄的长幼来定由谁来继承。“立子以贵不以长”的意思是:王位的继承人都是自己嫡亲的儿子,但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并且可能王后的儿子不是长子,这时就有“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条来确定继承人: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妻所生的长子。如果哥哥的母亲为妾(妃嫔),但弟弟的母亲为妻(王后),只要有妻(王后)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妃嫔)的儿子为太子。如妻(王后)没有儿子,就只能立妾的儿子(在这中间仍然以妾中较为贵的一人的儿子为太子),不管其年龄如何。历史上的商纣王就依据此规定,当上国君的。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法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是同一位母亲。在奴隶制(礼制)时代,主要适用于宗祧继承中--此时家国一体,宗祧继承可涵盖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进入封建时代,法律严格区别嫡庶,在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和宗祧继承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财产继承中诸子均有继承权,嫡长子仍处于优势地位--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财产可以分割是原因之一。这种制度体现了等级观念,与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里;但在当时多妻(妾)制条件下,一定程度避免了继承中的矛盾冲突。

  通常所说的长孙,往往就是长子的大儿子。  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规矩比较多,其中,有两条规矩:1.子女的婚姻由父母包办,子女自己没有发言权。2.哥哥没有娶妻的时候,不能考虑先给弟弟娶妻。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基本上造成了第一个孙子就是长子的大儿子。所以通常所说的长孙,往往就是长子的大儿子。但有下列几种情况则例外:1.长子虽先娶妻,而后于次子生子。2.长子虽先娶妻,但第一胎可能是女儿,在没有生第二胎的时候,次子的大儿子已经降临。3.长子虽先娶妻,但无后。而次子已经有了儿子。以上三种情况,长孙应该为次子的大儿子。所以归根结底,长孙还是第一个孙子。

作为爷爷,谁对自己孝顺,他可能把继承权交给谁。或者是你那个弟弟条件较差,或身体不好,爷爷为了他以后找对象难,帮他一下。作为爷爷谁不想让孙子都过好。另外,凡有志气的孙子不会争爷爷的财产,自己创造才是真男人汉。实践证明;凡是分家争财打斗的,一个也过不好。一是失了亲情,二是争来的财不知珍惜,所以过不好!

古代皇家大族的继承人为什么非定长子/长孙不可——因为长子长孙能生。据我研究发现,从命理上讲长子长孙更容易生育,即长子长孙后代单传的概率比非长子长孙的子女要小,所以为了后继有人继承人都会选择长子长孙。但这个长幼次序应该是混排的,即男女都算,所以如果长子是女孩,那继承人也应该由这个长女继承,而不是非要不是长子的儿子继承不可。

重视长子长孙是中国,或者说儒家文化圈的一种长期秉持的传统。这个传统由来已久,历经三千余年,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进入现代社会才逐渐减弱。

宗法制度在夏朝就已经出现,经过商朝的发展,进入周朝后得到完备。

周天子根据《周礼》,按嫡长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天子"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这些诸侯也是按嫡长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非嫡长子则由诸侯分封为卿大夫。诸侯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又是"大宗",依次类推。大夫以下又有士,士是贵族的最底层,不再分封。在这样的情形下,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

宗法制度在民间虽然牵扯不到分封,但是与家法、财产继承、丧服礼制等有关。

在家族制度中,以长子为尊,老大有继承财产的优先权。长兄也有保护幼小的责任和义务,所谓长兄如父,权力与义务是对等的。在具体操作中,明显偏向老大的情况其实不多见,更多的是平均。

在丧服礼制中,宗法制度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所观察到的,当事人绝大多数也不知道什么叫宗法制度,也讲不清楚为什么这样,都是“文化自觉”,就是应该这样。

在北京地区葬礼上,只有长子才有资格为父母“打幡”,幡是起源于古代招魂的旗帜,也称“引魂幡”。长子和长孙按照宗法制度都是“大宗”,如果长子殁于父母之先,次子也无权打幡,是由长孙代之。如果亡人无儿无孙,才可由继承死者遗产的亲属,如侄子、外甥、义子打幡。死者年轻未娶而亡,也找不出打幡的人,出殡的时候,会将幡放在棺材盖上,意思是让死人自己打着。

长子就是男主人和小妾生的第一个儿子,也叫庶长子;嫡子就是男主人和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嫡长子就是男主人和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举例来说,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嫡子,但他不是嫡长子。嫡长子是太子李建成。所以李世民的继位顺序不如李建成,他要靠政变才能上位。

还比如大明懿文太子朱标,他是嫡长子。既是嫡子,也是长子,所以在明朝历史上,朱标的储君地位最稳固。跟朱标一样情况的还有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佑樘只有他一个儿子。他是长子、嫡子、嫡长子,三重身份一肩挑,储君身份稳如泰山。

再比如大清直郡王爱新觉罗胤禔,他是康熙长子(其实也不是长子,只不过前面的四个哥哥都夭折了,他是成年皇子的老大)。废太子胤礽是嫡长子,也是唯一的嫡子,但胤礽不是长子。康熙帝其余的儿子,都不是嫡子。所以当胤礽被废后,储君之争就乱套了。大家都觉得有戏,于是便演变成了清朝著名的“九子夺嫡”。

又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是刘肥,比刘邦的嫡长子刘盈出生的早。尽管刘邦非常喜欢刘肥这个儿子,然而嫡庶有别,刘邦再喜欢他,刘盈不死,刘肥也没有资格继位。

以上举例,基本上就是长子、嫡子、嫡长子的大致情况。那么,长子、嫡子、嫡长子具体有什么区别呢?

笼统来说:嫡子都有继承权,不管是不是嫡长子。但是嫡次子以下的嫡子,继承顺位要低于嫡长子。庶出的儿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也就是没有继承权。但也不绝对。若家族当中没有嫡子,或者嫡子都死了,庶子可以继位。

说到这里,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正妻只有一个。如果正妻去世了,男主人可以再娶正妻,或者把小妾扶正。这情况叫“平妻”

这种“平妻”所生的儿子,也称为嫡子,所以有时会产生“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嫡长子”。在这种情况下,平妻所生的嫡长子,地位要低于原配嫡妻所生的嫡长子,并不能与原配所生的嫡长子完全对等。

另外,小妾在被扶正后,享受正妻待遇,生下的儿子也应该被视为嫡子但是小妾在没有被扶正之前所生的儿子,依然要被视为庶出,不能“子凭母贵”

比如说建文帝朱允炆,很多人说朱元璋立朱允炆是因为他是嫡长孙。其实并不是,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嫡子。因为史料上记载的很清楚:

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

其生母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11月被扶正为太子继妃;

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是庶出。即便其生母吕氏后来被扶正,他也一样是庶出。即便他不是庶出,即便他算作是嫡子,他的继承顺位也要低于朱标原配常氏所生的嫡次子朱允熥。这就是礼法。

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炆,与朱允炆是不是嫡长子没关系。朱元璋考虑的更多的,还是外戚的问题。(朱允熥的母族太强大了,他的外公是常遇春,舅老爷是蓝玉)



总的来说,嫡长子也是嫡子,所有嫡子的地位都高于庶子。嫡子中最长者为嫡长子,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爵位和财产的权利,是家族的下一任接班人。嫡长子与其他儿子(包括其他嫡子在内)的权力地位有着极大的差别,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具有优先权

优先权的表现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只有嫡长子及他的嫡长子(也就是嫡长孙)这一系子孙才能叫做家族的正宗,其他的儿子都只能要叫做小宗。包括其他的嫡子。

第二、如果嫡长子不在了,他的嫡长子,也就是嫡长孙的继位顺位也高于其他儿子。不论是嫡子还是庶子

第三、如果正妻去世或离婚,续娶的正妻叫做继室或填房。继室生的儿子也叫嫡子,但是元配所生嫡子在继承顺位上要优先于继室所生嫡子

第四、如果妾侍生了儿子,然后被扶正成为正妻,又生了儿子,那么她成为正妻之后所生的儿子要优先于她做妾侍的时候所生的儿子。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儿子的地位,按照他出生时母亲的身份高低来决定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