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息36以内属于高利贷吗_如何确定自己借的贷款是不是高利贷?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5 19:26:13 人阅读
导读:很明显,71%的贷款利率是完全非法的。根据最高法院规定的合法贷款利率只有24%以内,是必须要支付利息的,超过以上的是不支持的。按照“两区三线”来看,24%以下的...

很明显,71%的贷款利率是完全非法的。根据最高法院规定的合法贷款利率只有24%以内,是必须要支付利息的,超过以上的是不支持的。

按照“两区三线”来看,24%以下的为最高法院认定的合法贷款利率,必须要正常支付利息和本金的;而24%-36%之间的贷款利率属于不支持的,本金可以声索收回,已经支付的利息也可以主张要回;至于36%以上的就是完全非法的利息,属于高利贷行为。

在小额贷款或者是民间借贷时,一定要提前合理规划,不要盲目地陷入高利贷误区而无法自拔。近些年以来,各种非法贷或者校园贷几乎是坑惨了很多年轻人。关于各种催收的暴利P2p提起来都是一部血泪史!

总之,71%的贷款利率已经相当于合法利率水平的三倍了,肯定是不合法的高利贷。

国家规定年利率达到36%以上的民间借贷属于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现实中,高利贷仅仅属于违法而已,却不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这也是高利贷案件频出和遍地“老赖”的根本原因。在涉及民间高利贷的案件中,往往只是将利率高出的部分去掉,其余部分仍然会被承认、支持、甚至追讨。这种做法看似公平公正,实则是变相承认和支持高利贷。例如,一个体经营者因实际生产或归还银行贷款的“过桥”资金需要,不得已借了高利贷,而高利贷到期后,为了维持信誉和企业生存不得不借更高的利息。这种恶性循环的形成终会使其走向崩溃。实际上,企业在崩溃之前已经被高利息剥夺的资不抵债,一旦崩溃后进入诉讼程序,仅仅是去掉高出的利息部分已经毫无意义了,因为本金早已在恶想循环中亏光,“老赖”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说,仅仅是去掉高出的利息,等于是间接承认和支持了高利贷!这样合理吗?应该深思啊!

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希望花2块钱中500万的彩票大奖。对于资本来说,不要说50%,500%的利润更好。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就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如果从银行贷款,然后用更高的利率借给别人,这样就会犯高利转贷罪,但是对超出36%的高利贷而言,法律中并没有明确是犯罪。


制造业是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地方,但是制造业的净利润率连10%都达不到。自从2014年开始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后,金融创新P2P理财就迅速蜕变成高利贷。


一面是追逐利益的贪婪资本,一面是不是考虑后果饮鸩止渴的借款人,两者一拍即合,几年间形成庞大的借贷市场。


按照法律规定,年利率24%以内是司法保护区,受法律保护。24%-36%间是自然债务区,看双方约定,还了不支持往回要,不还也不支持偿还。超过36%部分无效,已经偿还的话可以要求归还。


在现实生活中,高利贷们往往有很多套路,比如先来个砍头息,以服务费、手续费等名义截取部分本金,接下来再以逾期费、罚息、平台费等名义收取利息和费用。一旦借款人逾期,还会推荐更多马甲平台提供贷款,迅速放大债务,几千元也能快速变成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超高的真实借款利率,自然能够为资本带来超高的回报,但是只要不惹事,不暴力催收,受到严厉惩罚的概率极低。孰重孰轻,一目了然。对于资本来说,上哪里找这么好的项目,这么高的回报,自然会全力以赴,抓紧时间蜂拥而入抢钱。

借贷利息有两个线,一个是24%,一个是36%

注意:这里的利息是指借款人承担的所有资金成本,包括名义利息、管理费、服务费、分期还款真实资金利息等。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4%利息已经属于高利贷,所以楼主借的钱年息2分5已经超过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24%界限。

简单理解24%和36%的意思是:

1.法律不保护超过36%的利息

2、超过24%但未达到36%的利息,借款人已经支付给贷款人的,法律给予保护,未支付给贷款人的,法院不给予保护

3、低于24%的利息,法律给予保护

~~~~~~~~

综上,题主的利息是25%,其中的24%利息受法院保护,另外1%如果借款人已经支付给贷款人,法律保护,如果借款人还没有支付给贷款人,法律不保护。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