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的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_借款利息超过多少不受法律保护?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15 02:01:14 人阅读
导读:国家规定年利率达到36%以上的民间借贷属于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现实中,高利贷仅仅属于违法而已,却不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这也是高利贷案件频出和遍地“老赖”的根本原...

国家规定年利率达到36%以上的民间借贷属于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现实中,高利贷仅仅属于违法而已,却不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这也是高利贷案件频出和遍地“老赖”的根本原因。在涉及民间高利贷的案件中,往往只是将利率高出的部分去掉,其余部分仍然会被承认、支持、甚至追讨。这种做法看似公平公正,实则是变相承认和支持高利贷。例如,一个体经营者因实际生产或归还银行贷款的“过桥”资金需要,不得已借了高利贷,而高利贷到期后,为了维持信誉和企业生存不得不借更高的利息。这种恶性循环的形成终会使其走向崩溃。实际上,企业在崩溃之前已经被高利息剥夺的资不抵债,一旦崩溃后进入诉讼程序,仅仅是去掉高出的利息部分已经毫无意义了,因为本金早已在恶想循环中亏光,“老赖”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说,仅仅是去掉高出的利息,等于是间接承认和支持了高利贷!这样合理吗?应该深思啊!

对于民间借贷的利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作出过相关的规定:

第六条 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第七条 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审理中发现债权人将利息计入本会计算复利的,其利率超出第六条规定的限度时,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第八条 借贷双方对有无约定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计息。

借贷双方对约定的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参照本意见第6条规定计息。

第九条 公民之间的定期无息借贷,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偿付逾期利息,或者不定期无息借贷经催告不还,出借人要求偿付催告后利息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的利率计息。

但是在当前中国究竟利息定为多少才是高利贷,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观点,综合起来,目前是存在三种观点:

1、借贷的利率只要超过或者变相超过国家规定的利率,即构成高利贷。有的学者认为借贷利率可以适当高于国家银行贷款利率,但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高限度,否则即构成高利贷;

2、高利贷应有一个法定界限,但这个界限不能简单地以银行的贷款利率为参数,而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专门制定民间借贷指导利率,超过指导利率上限的,即构成高利贷;

3、第三种观点即使法学上经常出现的所谓“折中论”,在此姑且就先不写了。

那么总和上面司法解释的规定以及法学观点综合来看的话,个人比较赞同第一种,即民间借贷的利率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在司法实践中,法官都是依照本解释的规定审理案件,当约定的利息已经高于了同期银行贷款利率4倍以后,法官会主动要求债权人将利息降低。很难说高利贷是否违法,不过利息畸高的话,对于个人或单位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可依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的规定,以高利转贷罪论处。但是明确的是高利贷在司法实践中不得予以支持和保护。

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希望花2块钱中500万的彩票大奖。对于资本来说,不要说50%,500%的利润更好。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就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如果从银行贷款,然后用更高的利率借给别人,这样就会犯高利转贷罪,但是对超出36%的高利贷而言,法律中并没有明确是犯罪。


制造业是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地方,但是制造业的净利润率连10%都达不到。自从2014年开始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后,金融创新P2P理财就迅速蜕变成高利贷。


一面是追逐利益的贪婪资本,一面是不是考虑后果饮鸩止渴的借款人,两者一拍即合,几年间形成庞大的借贷市场。


按照法律规定,年利率24%以内是司法保护区,受法律保护。24%-36%间是自然债务区,看双方约定,还了不支持往回要,不还也不支持偿还。超过36%部分无效,已经偿还的话可以要求归还。


在现实生活中,高利贷们往往有很多套路,比如先来个砍头息,以服务费、手续费等名义截取部分本金,接下来再以逾期费、罚息、平台费等名义收取利息和费用。一旦借款人逾期,还会推荐更多马甲平台提供贷款,迅速放大债务,几千元也能快速变成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超高的真实借款利率,自然能够为资本带来超高的回报,但是只要不惹事,不暴力催收,受到严厉惩罚的概率极低。孰重孰轻,一目了然。对于资本来说,上哪里找这么好的项目,这么高的回报,自然会全力以赴,抓紧时间蜂拥而入抢钱。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明确三个点,一是民间借贷是什么,二是民间借贷受什么规制,三是五分利属于哪个范畴。

一、 民间借贷是什么

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而非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再看下最高法在《民间借贷规定》中对民间借贷的定义,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另外再专门提出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民间借贷规定》。

二、 民间借贷受什么规制

目前法律层面上对《民间借贷》规定效力最高的是最高法于2015年6月23日通过并于2015年9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第26条提出两限三区的概念,24%以内的年利率属于法律义务,得为清偿,并受法律保护,24%到36%的年利率属于自然债务,债务人享有自然债务抗辩权,高于36%的部分属于约定无效,不受保护,即使清偿也可向法院申请追回。

三、 五分利属于哪个范畴

生活中常说的五分利指的是月息,也就是月利率为5%,相当于年利率为60%,根据上述规定,24%以内的年利率是法律义务,必须归还,24%到36%的年利率是自然债务,看情况归还,高于36%的年利率约定无效,不归还。

(编辑:合宜)

1、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2、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限行的对借款利息的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若干问题的规定确认的。分为月利息2%,月利息36%两档。

一、民间借贷利息的法律变革。

2015年9月之前,关于民间借贷的利率问题,我们使用的是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其中规定,民间借贷的利息不得高过同期银行贷款利息的4倍。但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在2015年9月1日施行,1991年的司法解释被废止。我们现行使用的关于民间借贷的利率规定就是2015年9月1日正式实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二、现行的民间借贷利息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民间借贷的利息有以下几个原则。

1、出借人和借款人没有约定借款利息的,起诉要求支付利息,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在借款到期之后,逾期的时间可以要求支付6%的年资金占用利息。比如,小李借小王2万块钱,借期一个月。借条上关于利息没有任何描述。满了一个月之后,小王找小李要了两年钱都没有给。那么这个两年就可以要求按照6%的资金占用来支付利息。

2、法律支持的利息上限是年利息24%,也就是月利息2%。

3、年利息36%是法律设置的利息红线。

三、24%和36%的理解。

举个例子。3月1日小王借小李10万块钱,双方在借条中约定利息为年利息36%,当年的5月1号以前归还。到期之后小王无力偿还,就与小李协商每月还利息留本,即每月利息为3000元。小王在归还了10个月的3000元利息之后,实在无力偿还就停止了支付利息(次年的1月1日)。次年的11月1日小李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时候从当年的元月一日起至11月1日止,11个月的利息,法院只支持2%的月利息(每月2000元),而小王已经支付了的3万元的利息,法律也不支持返还。

这就是为什么法律界将24%认为是法律的利息红线,24%~36%之间叫自然利息的原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根据这一条款,一般将超过年化利率超过36%认定为高利贷。当然了,这只是民间意义上的认定,法律上并无对“高利贷”的认定,包括这个规定在内,也只是表明在法律上的“支持”与“不支持”而已。

同样根据上述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有24%和36%这两条红线,利率在24%及以下的为法律绝对保护区;介于24%-36%之间的,为自然债务去,双方协商同意即可;36%及以上的为绝对无效区。通俗的说法就是,借贷利率在月息2分及以下的才需要还,超过这个利率,出借人打不赢官司。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