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纳税标准2019_小微企业每年都有哪些税收?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2 12:25:26 人阅读
导读:小微企业的来源小微企业这个名词的来源实际上是统计部门开始使用的,他们按照企业人数、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等指标将企业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这几...

小微企业的来源

小微企业这个名词的来源实际上是统计部门开始使用的,他们按照企业人数、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等指标将企业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这几类,在统计时,出于方便经常把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合在一起进行统计和说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小微企业的这个习惯性叫法。

税收上的小微企业

由于统计部门使用的小微企业只是用于数据统计,对于企业本身的经营行为并没有什么影响。不过,近几年,国家出于鼓励就业、鼓励创新,对规模比较小的企业不断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措施,特别是2019年,更是力度空前,因此,小微企业的这个名词也一下子热了起来。

不过,在税收上所指的小微企业与统计部门的小微企业概念还是有所区别的,一般是指小型微型企业,这个名词主要是用地企业所得税管理上的。税收上的小型微利企业标准就是335,即同时满足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企业职工人数不超过300人,企业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这三个条件的企业。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也简称为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需要有缴纳那些税收

1、企业所得税。

因为小微企业就是在企业所得税管理上使用的,所以如果在税收管理称为小微企业,那么它应该是企业所得税纳税人。

按照今年的小微企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还分为两个档次,即

(1)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00万以下的

此类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适用的税率为优惠税率20%,最主要的优惠是年应纳税所得额可以减按25%计算,即假设某小微企业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为80万元,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这个80万可以按25%来计算,即按照80×25%=20万元,这样实际计算下来的企业所得税税负仅为5%,可以说是历史上空前的优惠。

(2)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00万以下的

它的适用税率还是20%,也有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优惠,不过这个优惠计算比较复杂一点了,要分段计算,即100万~300万之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只能减按50%计算,100万以下的部分还是按25%计算。比如某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为280元,那么适用优惠进行计算时,先计算100万以下的应纳税所得额为=100×25%=25万,100万~280万之间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是=(280-100)×50%=180×50%=90万,两次计算进行合并,最后计算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25+90=115万,相当于优惠了(280-115)/280=59%,可以说优惠力度也是很大的。


2.增值税。

这是我国的第一大税种,无论是进行销售、加工、修理修配、提供劳务或者是进口,都需要交纳增值税,这是一个企业无法避免的税种。

小微企业在增值税管理上可能为一般纳税人,也可能是小规模纳税人。如果是一般纳税人,就要根据经营类别的不同,适用13%、9%、6%的税率,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税收优惠。

如果是小规模纳税人,可以享受按月申报10万元以下(按季申报为30万元)收入免征增值税的优惠政策,适用的征收率为3%(不动产相关业务为5%)。

3.附加税(费)

还有3个是伴随着增值税的,就是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

这三个税种实际是根据增值税(或消费税)的税款来作为计税依据的。如果你有增值税(或消费税)税款,那么就要缴纳。城建税根据你所在地区的不同税率也不同,在城市市区为增值税(消费税)税款的7%,县城、建制镇的为5%,其他地区为1%。教育费附加为增值税(或消费税)税款的3%,地方教育费附加为增值税(或消费税)税款的2%。

4.印花税。

作为一个小微企业进行经营,也需要和别人签订合同等等有一些印花税的应税项目,那么需要缴纳印花税。

5.其它可能涉及的税种。

(1)消费税。如果经营项目是消费税的15个应税项目的,那要缴纳消费税。

(2)个人所得税。如果小微企业的登记类型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那么就会缴纳个人所得税。

(3)车辆购置税。如果企业购买购买车辆,那么就需要缴纳车辆购置税,税率为不含税价的10%。

(4)车船税。如果小微企业名下有车辆,那么每年在缴纳保险时都要同时缴纳车船税。
(5)城镇土地使用税。如果小微企业的经营地占在城市、县城等区域,就要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6)房产税。如果小微企业名下有房产,就需要缴纳房产税。或者没有缴纳租金而使用了其他单位的房产,那么就需要代为缴纳房产税。征收的税率根据从价或从租而不同。
(7)契税。如果小微企业购买了房产,那在购买时就要缴纳契税。
(8)另外象关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环境保护税等税种小微企业涉及的可能性较小,这时就不说明了。

撰文:左刀三爷 好就关注一下,不好就拍砖!其他需求可以私信我。

当高新遇上小微,如何选择最优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来申报,这个问题的话,首先要明白两个企业的所得税减免政策。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小型微利企业的减免政策

1、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所有行业人数小于等于300人,所有行业资产总额小于等于5000万,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小于等于300万,限制或者禁止行业除外。

2、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后,就可以享受减免政策了,最新的优惠政策是对小型为例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照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这句话,如果看不懂,来举例说明一下。

3、减免政策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实施,且无论按照查账征收还是核定征收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都可以享受优惠后的政策。

其次、我们就要看一下高新技术了。

1、什么是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居民企业。

2、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有哪些:电子信息、生物和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3、高新技术企业的减免政策: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但是,高新技术企业有一个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即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在按规定据实扣除,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在上述期间按找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

如果享受了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300万,就只能选择高新技术企业了。如下图


但是如果选择小微企业就不能享受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了。这个具体的要看你的研发费用支出的金额大小了。根据研发费用的大小选择你要优惠的政策,具体操作就看公司的业务了。希望可以帮到你。

一、(企业所得税)小型微利企业标准

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且同时符合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等三个条件的企业。

二、(增值税)小微企业标准

自2019年1月1日起,按月申报销售额不达10万(或按季申报销售额不达30万),且不是其他个人。(这里的其他个人指自然人)

三、小型微利企业优惠政策

小型微利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小微企业普惠性优惠政策(一般纳税人不享受该政策)

1、自2019年1月1日起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季30万,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

2、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可以在50%的税额幅度内(看各省政策制定)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这里首先要明确,小微企业可能是一般纳税人,也可能是小规模纳税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92条规定,符合小微企业的条件是:

一,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

二,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如果受票企业是一般纳税人,增值税专用发票就可以正常的认证并抵扣,如果受票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那就不能认证抵扣了,应该按票面价值计入成本。

一般在开票前,应该核实对方的资格,如果对方是小规模纳税人,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即可,无论开具专票还是普票,开票方都应该正常纳税,开专票还是普票,是根据受票方的资质来说的。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