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德取代旧道德_法律可能会取代道德吗?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14 02:33:34 人阅读
导读: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既简单,又复杂;既富有深刻的哲理,又通俗的揭示了人类的理想追求和残酷现实的内在本质。道德本身就是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社会不断形成的生...

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既简单,又复杂;既富有深刻的哲理,又通俗的揭示了人类的理想追求和残酷现实的内在本质。

道德本身就是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社会不断形成的生活及其行为准则的规范。是人类群体生活的有力约束的精神武器。他同法律是人类社会的两把利剑,牢牢束缚着人类的各种行为规范。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法律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道德的力量欲加强大。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进步,人们都道德的追求、渴望和道德本身的力量在不断升级。尼采说的“道德只是低等人群用来阻止高等人的虚构事物。”通过这句话的启示,反过来,道德也是高等人群用来统治和约束低等人群的虚构工具。我认为,不论什么情况,道德的进步,总体来说就是人类社会的福音。是规范人类社会行为的超过或者大大高于法律层面的任何东西目前替代不了的强大思想武器。

道德和法律同属人们的行为规范。道德没有强制力,靠人们自觉遵守,违者受舆论谴责。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要求必须遵守,违者承担法律责任。道德因人们的观念而变化,法律因统治阶层的意志而更迭。二者相互衔接,既不等于,也不可相互替代。

尊道而守法是自古追求的人文社会标准。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又不可能实现,就必须用法律规则强制约束人的行为来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在贪欲彭涨的心理驱动下,挺而走险,一身试法。就象很多贪污腐败分子,他该不懂法律吗?他不知违法的后果吗?正是缺乏道德修养,丧失自我约束能力而走向犯罪,由人民的公仆变成腐败分子,最后东囱事发成为阶下囚,身败名裂后悔莫及。

一些人平时加强自己的道德素质,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即使没有法律法规,他们也不去做违背公平正义,有损公德和丧失良知的事。这就是道德的为量。

社会毕竟是复杂的,总是有一部分人突破道德底线,做出丧尽天良,令人发指的事来,虽然有各种原因和借口,但却超出法律范围,让人们和社会难以容忍,就必须用法来强制治裁,才能平易民愤,伸张正义公理。

所以说法治为社会保架护航,以强制条款和手段规范人的行为,抑恶扬善,促进社会和谐平安,是一种强制手段必不可少。而道德修养是一个个人行为,靠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只要人人提高道德素质,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和谐的社会。所以说,法治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都为了社会安定的目标。

道德,也就是人性,正在被权财名取代,最终的结果是:地球上人建的房,造的车船飞机成为虫魚禽畜兽的乐园,再没人影的存在!

因此:人类已到了:

时刻支配指挥着人的思与行灵魂意识精神信仰发展的航向:是应继续沿袭最终必把人类带向绝灭深渊的:权力钱财名望取代人性道德世俗世风?还是必须引领人类的思与行(灵魂意识精神信仰发展的引领)步上人性道德良知支配利用权力钱财名望,作出选择的关头。

历朝历代贪官恶吏奸富黑恶保护伞,及覆没王朝的最终可悲结局。

现時美国,印度的尴尬无奈,的焦头烂耳足以应引起人类的反思。

以高等动物自居的人类,如果不能从灵魂意识精神信仰发展航向的得以正确选择以期避过自酿自作的绝灭!的末日定局。

哪么:“高等动物”的自称,原来也就是个愚寐狂妄到极顶的:

——自我感觉!

文言文中道与德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词语。按照《道德经》的解释。“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

道家思想中的“道德”是“道”和“德”两个概念。道,可以简单理解为“规律”。“德”就是“规范”。老子主张无为,其实质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不违背客观规律强力而为。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具有社会和集体的思想意识。比如儒家的“仁德”,实际上和道家思想中“德”的概念基本是相同的。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家认为,德含天地,修道就是修德。

中国人受儒家文化影响最深,儒家文化的道德观对中国人影响也最深;儒家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甚至可以说,儒家学说就是仁学,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公德体系中居核心地位。

中国人的道德观不仅受道家和儒家影响,还受佛教影响。佛教主张慈悲为怀 ,对佛家弟子要求守戒,其中大家熟悉的是五戒,其实佛家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非常相似。五戒是: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传统文化能传承几千年都是讲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这一点是共同的。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李大钊在1916~1917年之间相继发表了《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反对尊孔的论文。他的看法是:孔子是数千年来封建帝王实行专制统治的护符,儒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比专制帝王加于肉体上的淫威更其严重。今天的时代和过去不同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应该随着时代有所改变。他们还猛烈攻击封建家族制度,把儒家的伦理学说和封建专制政治、封建家族制度结合在一起加以抨击。《新青年》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名义下,对妇女解放问题,封建家庭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宣传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 《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意见。胡适的主张,着重于文体形式的改革。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进行一次革命。《新青年》从四卷一期起改用白话文,采取新式标点符号。一些新体诗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出现。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陆续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和一些犀利的杂文,出色地把反封建旧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好,我认为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曾被封建社会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而法家的“法治”主义,主张干涉而反对放任;排斥“人治”主义而独任“法治”主义;不承认自然法的存在;其思想以“唯物论”为出发点,因此,人们只有在法律容许的范围内,才能得到自由和平等。所以,其精神本质就是“物治”,所以,“法治”它较好的顺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逐步取代了儒家思想“礼治”“德治”“人治”……就道德而言,我觉得它是调整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劝导性的行为规范,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比如,尊老爱幼,法律规范的效人要比道德规范的效力强得多,或者说,法律规范的效力大大强于道德规范的效力。而法律是调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暴力性的行为规范,体现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和认可,依靠强制力来保证施行。所以,我觉得肯定是法律的约束力比道德的约束力更强。但是,我认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和社会主义的法治,应该是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