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的心理特点_“受害者心理”的机制与特点?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14 22:59:47 人阅读
导读:心理防卫机制或简称心理防卫是心理学的名词,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

心理防卫机制或简称心理防卫是心理学的名词,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心理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原始的防御机制是指童年生活经历所形成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可以说是原始防御机制的本质。),其效果越差;离意识的逻辑方法越远,则越近似于变态心理。在生理上,心理防卫机制被认为可以防止因各种心理打击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心理障碍,过份或错误的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可能带来心理疾病。

被人害了然后去害人,这样的人心理都有问题,也叫反社会心理。被人害了,应该以正常的心态对待以正常的渠道与方式处理,如果被害的程度触及了法律,那就通过法律手段或者来解决,所以要靠被害的程度如何。如果动不动就要去反击复仇而再去伤害他人,最后自己就失去了正当性,落得悲惨结果。这样的回答能让您满意吗?

受害人心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起源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

1973年8月23日,斯德哥尔摩发生了一起银行抢劫案,罪犯挟持了多名职员作为人质,扣押在保险库内。

可等到六天后警方精心布局、将保险库按计划打开后,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人质们把犯罪人保护了起来,而且拒绝提供不利于犯罪人的证词。

更夸张的是,其中一名人质爱上了其中一名罪犯,声称要嫁给他。

简单的说,被害人对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现象,就叫做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就是人质情结。

这种情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容易让被害人对犯罪人产生好感和依赖心,于是反过来协助犯罪人。

简单的来说就是,人在想要活命的时候,就是最好骗的时候。

在暴力行为所带来的特定情景中,很多人会难以摆脱生死一线间的强大心理暗示。

说白了,人类是一种动物,正常人屈服在正常的社会规则和秩序下,最本质目的在于屈服才可以生存,而犯罪人基于肢体暴力下塑造的强权形象,又或许是最为原始的重塑规则的方式,受害人如果长时间存在于这种情景下,就会产生本能性的强权膜拜、服从。

拿洛阳性奴案来看:

在地下室里突如其来的暴力威胁、四周无路可逃的现状让受害人无比绝望,她开始恐惧、害怕李浩会不会殴打她、会不会杀了她。

她想跑,但是有数不清的铁门,呼救也没人能听见。

她亲眼看到同伴因为不听话被杀死了,而听话的同伴被奖励了(重塑规则),那个被杀死的同伴被埋到了地下——就在她睡的地方旁边。

她恐惧,她担心有一天她也会那样。

囚禁还在持续,她开始想李浩虽然强奸了她,但是最近没打她,好像只要自己听话,李浩人还算挺好,甚至偶尔从外面带一些好吃的东西下来善伙食。

慢慢的,受害人开始觉得他也没那么吓人,大家都只是为了生活而已,如果自己可以成为他的合作者,那么一切都会好。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发生的基本条件

受害人真正感受到犯罪人具备着掌控其生死的能力。受害人在整个被囚禁过程中与外界信息交流完全停止。受害人随时感受到来自犯罪者的各种小恩小惠。

FBI的人质数据库曾经分析过这个问题,结论是只有大约27%的人质会出现此情结。

具有以下特点的人容易出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女性,依赖感很强的人,外向的人,缺乏主见的人

杀人碎尸案的共同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杀人灭口,二、碎尸为了给案件侦破带来一定的难度,三、碎尸案犯对被害人有着较深的仇恨,四、碎尸者多数有着极其残忍,五、碎尸者除了泄愤,大多都对社会怀有不满的情绪,六、碎尸者都是心理扭曲,在生活中大都性格比较孤僻,不善与人交流和沟通。因此,他们作案手段才会残忍到碎尸的地步。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