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弃车逃逸怎么处罚_弃车逃逸怎么处罚?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1 05:57:02 人阅读
导读:要根据情节和后果确定其承担的法律责任。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相关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

要根据情节和后果确定其承担的法律责任。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相关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3、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后能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构成自首,依法可予减轻处罚。

  “交通肇事后逃逸”和“投案自首”是在两种主观故意支配下实施的两个独立行为,应分别进行法律评价,两者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可根据具体情节予以量刑。

是逃逸,首先交通事故不一定有接触,当事人的行为对事故造成的损害结果有因果关系,就是交通事故。交警对交通事故调查可以传唤,又分为口头传唤和强制传唤,强制行政传唤盘查询问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延长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

  • 交通事故逃逸认定标准

    交通事故逃逸是一种对他人生命财产不负责的行为,这种行为如何认定呢?请大家阅读下面的文章了解有关交通事故逃逸认定标准的知识。

    交通事故逃逸认定标准:

    交通事故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为了逃避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离开事故现场,没有积极履行抢救伤者和财产、向交通管理机关或者公安机关报告事故情况、在现场等候处理等交通法规所规定的义务,以此作为判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可以将如下情形界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3)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4)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 2肇事后逃逸不构成犯罪的怎么处罚

    法律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

  • 3肇事后逃逸构成犯罪的怎么处罚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解释》第3条规定,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1)至(5)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这里要注意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所谓“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 4造成交通事故后肇事者逃逸怎么办

    交通事故未处理,肇事者逃逸怎么办?先向112指挥中心报警,民警会先抢救伤者,保护现场。然后决定是否立案,现场勘查、调查取证,作出事故认定……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理。

    一、办理程序

    向112指挥中心报警,112指挥中心接警后,通知值班民警→抢救伤者,保护现场,初步了解案情→是否道路交通事故→立案、现场勘查、调查取证→作出事故认定,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追究刑事责任→宣布责任认定,并告知当事人申请调解或向法院起诉的权利→是否共同申请调解→组织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制作《损害赔偿调解书》→根据违法事实作出处罚。

    二、提交的资料

    1、持交通事故当事人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单及有效期限内的商业保险单据。

    2、开具工资证明、户籍证明、诊断证明、药费单据、车物损失证明。

一、交通事故逃逸的处理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如下处理:1.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200元到2000元罚款,可以并处15以下拘留.2.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没有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由公安机关吊销机动车驾驶证.3.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并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由公安机关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终生不得重新领取机动车驾驶证.

二、交通事故逃逸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 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不服从交警的指挥,将被罚款200元。 如果醉酒交警查车逃跑,根据条例规定,醉酒扣六分,扣除500元罚款。驾驶执照暂时停用1至3个月。酒驾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违法行为,尤其在一些司机已经处于醉驾的情况下,为了逃避交警部门检查,仍选择弃车逃跑、掉转车头逃跑冲卡逃跑的行为,其危险性将更大。 极易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直接威胁到公众人身、财产安全。一旦出现妨碍现场执法人员执法、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等情况,极可能构成妨碍公务罪、交通肇事罪或以危险方法危害个公共安全罪等罪名。

一、交通事故逃逸的处理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如下处理:   1.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200元到2000元罚款,可以并处15以下拘留.   2.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没有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由公安机关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3.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并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由公安机关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终生不得重新领取机动车驾驶证.   二、交通事故逃逸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   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第九十二条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法(试行)》   第十三条对肇事逃逸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驾驶人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并处15日以下行政拘留,记12分;保险公司按规定应于次年上浮逃逸车辆保险费。

从法律层面上来讲,下列行为可以认定为肇事逃逸:

1、发生交通事故,驾驶员驾车驶离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发生交通事故,认为自己没责任,私自离开事故现场的;

3、有违法嫌疑,诸如:无证驾驶、酒后驾车、驾驶无牌、无年检、无交强险和报废车辆,在交警处理事故中,为了逃避责任,中途私自离开现场后又返回的;

4、发生交通事故,致人伤亡,将伤者抬到车上驶离现场,半道弃之在路旁的;

5、发生交通事故后,虽然将伤者送至医院,但不报案,私自离开医院,或留下假地址、假姓名、假电话号码后逃离医院的。

肇事逃逸有自首情节与无自首情节在量刑上有很大区别,逃逸后被抓捕归案的,视情节轻重,伤者后果如何,在法律上都属从重处罚情节,一般都要被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弃车逃逸处罚如下:  1、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处200-2000元罚款,记12分,并处15天以下拘留;  2、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致一人以上重伤的,犯交通肇事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致一人以上死亡的,犯交通肇事罪,处3至7年有期徒刑;  4、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致人因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无期徒刑。  以上2至4种情形,并处吊销驾驶证,终生不得再申请机动车驾驶证。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