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的根本特征有哪些_教育政策有什么特点?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9 15:42:09 人阅读
导读:在周代(公元前1046-前256年)以前,文字主要是记录工具,用来占卜与王室档案,使用权的垄断也伴随着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从周代开始,教育属于“嘉礼”,成体系的教...

在周代(公元前1046-前256年)以前,文字主要是记录工具,用来占卜与王室档案,使用权的垄断也伴随着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从周代开始,教育属于“嘉礼”,成体系的教育只有宫廷教育,孩子八岁入小学,学习数学和语文;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礼、乐,目标都在于培养王孙贵族。

而最早打破这一僵化制度的,正是孔子。孔子设立“私学”,学生自带送给老师的薪金,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在文字的使用上,孔子因为崇尚周礼而修订周朝史料,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非官方使用文字的人。孔子晚年编撰“六经”,世代书生奉之为经典。古代人“读书”读的正是这些经书。

隋朝,科举制确立

从隋朝(公元581-618年)确立科举制开始,科举考试主要考的就是“经学”。唐宋(公元618-1279年)时科举常设的主要科目是“明经”与“进士”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考试要求撰写八股文 。从科举制度确立开始,读经书就成为了古人从社会低层向上流动的唯一途径,也是获得社会地位与自我实现的最重要的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人这种教育情况的形成,与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思想核心内涵关系密切。以经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孔子本人就非常重视学习,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讲“学而优则仕”,就是将“学”,也就是读书,与仕途紧密相连。读书虽也有“修身”(提高自身素质)的作用,但其最终目标则是“治国、平天下”,用经书中所倡导的仁爱、礼制治理国家,为人民与社稷带来福祉,这是儒家思想所教育出的读书人共有的最高理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教育及人才选拔制度逐渐建立与完善,而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巩固,两者相互影响,“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思想就更加深入人心了。可以认为,古人读书的所谓“功利心”具有复杂性——这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自我实现等多种因素相关,其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倡导知识与权力相结合的价值观。



英国于1640年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于1688年实现了君主立宪制,以资产阶级和贵族的妥协结束了资产阶级革命。从此,在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7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受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英国的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18世纪60年代前后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促进了教育快速发展。这一时期,英国不仅开始注意初等和中等教育,而且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开展起“新大学运动”。到19世纪末形成了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客观性 表现,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东西,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定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

主观性表现,教育制度的制定虽然反映着人们的一些主观愿望和特殊的价值需求,但是,人们并不是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某种教育制度的制定或废止,有它的客观基础,是有规律可循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人口发展状况等

1、近代教育的特征⑥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2、现代教育的特征①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一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②教育的民主化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它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③教育的全民化主要表现为全民教育,即教育必须面向所有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④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模式的多元化等。⑤教育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1、公益性

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修订的义务教育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2、统一性

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在新法中,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

3、强制性

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政府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


封建社会是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儿童学前教育总的特点是:

1、教儿宜早:按中国古代传统愈早愈好,要本着"早喻教"的原则。

2、教子义方:主要意思是父母要从道义上,从做一个正派人的根本方向上,为子女指出道路。

3、信而勿诳:父母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

4、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性格受环境的影响和周围人的感染,会在不知不觉中起作用。

5、量资循序:教育儿童不能求之过急,要根据儿童的才能,逐步将教育加深加宽,要顺应儿童才能的发展,及时地给以教育。

6、有教有爱:父母爱子女乃人之常情,但对孩子既要爱又要教,既要慈又要严,爱与教结合,慈与严相济,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不一样。教育政策,是指国家根据社会得需要,以及学生受教育的模式,从而颁发的一些指令性文件,其根本是为了广大学生而服务的;而教育制度,则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一种固定模式,其两者间,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