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款买的期房怎么转卖_全款买的期房怎么过户?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3 07:34:06 人阅读
导读:期房在未正式交付使用并办理不动产权证之前,是无法通过正常房产交易流程买卖的。如果你想将期房出卖,一般只能等不动产权证办妥后,以二手房转让的形式出售;如果在交房前...

期房在未正式交付使用并办理不动产权证之前,是无法通过正常房产交易流程买卖的。如果你想将期房出卖,一般只能等不动产权证办妥后,以二手房转让的形式出售;如果在交房前急需资金要转让,最好找一家信誉度好的品牌中介机构作为第三方,你与买家签订一份三方协议书,等这套期房交房办证后再办理过户手续。

全款买的商品房,在产权证没有办下来之前,转卖给他人,现阶段是无法办理过户手续的。预购人将预售的商品房在没有办理产权证之前再次转让,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火爆的时期,是炒房客常用的手段。由于调控政策原因,不同阶段对这种行为的定性也有所不同。

预售的商品房在没有取得产权证之前再次转让是否合法?

1、对于还没有取得产权证的预售商品房再次转让是否合法的问题,存在着争议。持不合法观点的依据是《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八条,该条款规定不得转让的情形包括:(六)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但实际上,该条款并不包括预售房屋。该法第四十六条规定:

商品房预售的,商品房预购人将购买的未竣工的预售商品房再行转让的问题,由国务院规定。

由此可见,法律并未明确禁止预购人将未取得产权证书的预售商品房再次转让,而只是授权由国务院规定。

2、2005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七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中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禁止商品房预购人将购买的未竣工的预售商品房再行转让。在预售商品房竣工交付、预购人取得房屋所有权证之前,房地产主管部门不得为其办理转让等手续;房屋所有权申请人与登记备案的预售合同载明的预购人不一致的,房屋权属登记机关不得为其办理房屋权属登记手续。

但是,国务院的这个规定是在2005做出的,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是在1994年7月5日颁布的,这期间有长达十年的真空期,存在大量的此类交易行为,并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事实上,这些交易合同一般通过变更合同买受人,或者直接在房屋主管部门变更产权人等方式,履行了相应手续。

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前房地产开发经营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5年12月27日发布,于2013年1月14日废止)第二十九条规定:

商品房预售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经有关主管部门办理了有关手续后,在预售商品房尚未实际交付前预购方将购买的未竣工的预售商品房转让他人,办理了转让手续的,可认定转让合同有效;没有办理转让手续的,在一审诉讼期间补办了转让手续,也可认定转让合同有效。

由此可见,在2005年5月9日之前,预购人将未办理产权正书的预售商品房转让不存在违法的问题,而在此之后的转让行为就属于不合法了。

出售未办理产权证的房屋应注意规避哪些风险?

通过以上介绍可知,目前已经无法通过变更网签合同买受人的方式出售未取得产权证书的预售商品房。撤销网签合同由开发商另行与购房人签订购房合同的方式,开发商也不会同意。所以,如果坚持要在取得产权证之前出售房屋,只能双方先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就过户及交房的有关事项做出约定。这种交易行为对买卖双方都有风险,而且买方风险更大。一旦出现纠纷,维权也比较困难,因为交易本身可能不受法律保护。

对于卖方来说主要的风险有以下两点:

一是可能收不到尾款。一般这种情况,买家在办理过户手续前,不会支付全部价款,如果出现房价大幅下跌,买家可能反悔。

二是不能按期交房导致的损失。 期房不可预测因素较多,如果房屋尚未交付,就存在逾期交付的可能。买家可能会因此提出索赔要求。

以上因素,只能通过完善合同条款来规避。

感谢邀请!

去年买的期房,已经备案了,现在想卖掉,怎么办?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不具备过户条件,产权不能转移,但实践中,这样的买卖是很多的。相关的意见分享如下,供参考。

第一、法律上对这类交易的态度

01、立法态度的转变

我国1994年《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城市房地产不得转让。

根据这条法律规定,未取得房产证的城镇房地产不得转让,给予了像你这样的期房买卖以否定评价的法律效力。

但2007年施行的《物权法》对此进行了修正,将房产买卖的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进行了区分,即物权没登记的,不影响债权合同的效力。

白话就是,双方之间签署的期房买卖合同一般都是有效的,但期房没办产权过户登记的话,产权不发生转移。

02、两部法律规定抵触的情况下,为什么得按物权法规定来?

大额商品交易,还是要吃透、吃准法律规定,不然损失、风险就会比较大。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针对同一情况的规定,后法优于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法律优于法规。

因此,在期房买卖上,一般是以《物权法》规定为准。

第二、实践层面操作上的一些问题

01、一般操作模式

实践中,通常采用定金协议形式交易。

也就是说,双方就期房买卖签署定金协议,并大体约定交易的一些基本条款,比如,房屋的位置、面积、房号、定金、价款、付款方式、交房时间、过户时间和条件,等等。

这个定金协议的作用是担保,保证双方日后签署正式的房屋买卖合同,并依据双方签署的买卖合同,办理产权过户手续。

这种操作模式的话,不管依据哪部法律规定,合法性上一般都是没有问题。

02、签署买卖合同模式

从各省高院汇编的案例看,司法审判实践结果不统一。

也就是说,即便《物权法》对此已有原则性规定,但依然是不够精准的,并未完全明确期房就是可以买卖的,结合到司法实践,不同的法院对此就有不同的审判结论。

有的法院依然在援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否决了期房买卖合同的法律效力,最终否定了双方的交易,让期房买卖合法性存疑,存在风险。

多数的法院还是援引《物权法》的规定,将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进行效力区分,肯定了期房买卖合同的法律效力,并予以合理保护。

但依据“定金协议”形式进行交易的,目前看,还未发现有法院判决这类协议无效的案例。

第三、期房买卖存在哪些隐患或者风险?

期房买卖是把双刃剑!

01、对卖方而言

房子已经卖了,但还挂在自己名下,就会影响政策认定,会影响到其他房产的买卖和政策。

比如,卖其他房子的时候,就不能被认定为家庭唯一住房,在上税的时候,就不能享受到政策优惠;另外,如果期房是按揭买的,双方在缴纳定金后,买方反悔,而卖方已经自己掏钱提前结清了房贷,在这种情况下,无疑卖方就会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当然,在具备过户条件之后,卖方想尽早过户,但买方为了省税,想等满5年、满2年之类的再过户;或者出台了限售政策,需要满多少年才能过户,这时也容易对卖方形成长期的约束,进而损害一些利益。

02、对买方而言

风险还是蛮大的,主要是两类风险:

⑴违约风险

就是房子涨价了,卖方不愿意履行过户手续,想加钱,甚至将房子一房二卖,这个风险是存在的,也是很可能发生的,尤其是房价涨幅很大的情况。

⑵债务风险

就是房子不能过户,还挂在卖方名下,如卖方负债累累,被债权人起诉,期房交易涉及的房产容易成为强制执行对象,存在得不到房子的风险。

因此,期房交易的话,对方双方都是有风险的。

第四、你作为卖方,怎么办最好?

通过上面的分析,相关的操作模式和风险基本都清楚了,那你怎么办最好呢?

01、建议既办理定金协议公证,私下又签署房屋买卖合同,双管齐下保障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化解合同无效的法律风险,不管怎样,都可以保证至少有一份合同是有效的,则交易就不容易被法院否定。

办理公证的目的,在于增加第三方法律审查,给对方形成心理上的震慑力,便于合同履行。

02、如果你是按揭房的话,建议先把房子挂出去,等双方确定要交易了,把合同细节商量妥当了,并且让对方出资还款的条件下,才能正式交易

这样做的目的,上面已经分析了,就是防止被买家“崴”到,造成自己的经济压力。

03、建议通过中介交易,增加第三方监督和见证

如果自己挂出去卖的话,缺乏中立第三方的监督和见证,有些事情可能说不清楚,有第三方见证和监督的话,可以化解掉一些风险,免除一些证明责任。

04、建议对办过户时间进行限制和明确约定

这款约定的目的在于防止对方为了省费用拖时间,对卖家限制的时间过长,损害一些预期利益。当然,如果遭遇限售政策的话,那就没办法。不过,也可以在合同中对此情况进行约定。

05、不管付款怎么付,都建议银行卡转帐进行,不要收现金

买卖合同签了,款付了一些,可能就涉及交房问题,而一旦交房后,主动权可能就丧失了,这样的话,收、付款问题可能出现扯皮,就建议不管是定金,还是房款,都通过银行卡账户进行,取证更简单,证明力也强。

06、交房时间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对买方而言,不管是卖方一房二卖,还是负债强制执行,买方对房屋的占有都享有优先权。对卖方而言,款没有完全收到,房子先交出去了,就面临着交易主动权的丧失。

因此,房屋交付时间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个时间点,建议在95%以上房款收到后再履行交房手续更为稳妥。

07、如果能更名,那对双方而言,都是最好的

一般来说,契税发票未打印,契税未交,开发商未向房管局提交办理产权的楼盘资料,往往都是可以办理更名手续的。

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就看你们的本事了。

综合全文

期房交易在实践中很常见,安全、顺利交易结束的很多,但扯皮、违约的也不少,不管是卖方,还是买方,在期房交易前,都应当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预留方案,绝对的风险都是难以杜绝的,只能尽量预防。

一、期房购买流程、购买期房的流程1.签订认购书。2.签订买卖契约。3.预售登记。4.签订管理公约,办理入住手续。5.办理产权过户,领房产证。二、全款购买期房流程、贷款买期房流程1.购买期房是不是要先签合同并支付一定的定金?如果先预订期房的话,一般应先交纳定金;如果直接签订购房合同, 也可以不交定金。2.余下的期房房款办理按揭,是不是要等到楼顶封顶之后才可以?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并支付首付房款后,再申请办理按揭贷款,以个人名义买房可以申请按揭贷款。3.如不需要按揭,余下的房款一般要到什么时候支付给房地产公司?支付房款可以一次性付款,可以办理按揭贷款,也可以分期付款。4.我想以个人的名义买房(我已经结婚),请问按揭可以不可以?现在房产公司一般不同意分期付款。5.以个人买房,以后小孩的户口可以不可以迁过来?房子取得产权证后,即可办理孩子的户口迁入手续。

刚买的期房,已网签并办理了按揭手续,如果想卖掉,可能比较困难,手续也很麻烦。如果是在几年前,就很简单,只需通过合同更名方式就可以实现交易的目的,这也是炒房客惯用的技俩。但是,现如今,在“房住不炒”和不以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严厉调控政策下,各地对已经网签的购房合同的更名做了严格限制,一般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更名:一是配偶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之间的更名;二是有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的判决书或裁定书,确认变更合同的买受人。凡是不符合以上两种情况的,房地产管理部门一律不予变更合同买受人。

因此,如果想要卖掉新买的期房,更名方式是行不通了,只能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

1、注销原来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和按揭合同,由购房人与开发商重新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

采用这种模式也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开发商必须同意解除合同,二是买受人必须符合房地产管理部门关于注销合同的条件。比如购房人本人或配偶、子女、父母罹患重大疾病急需大额资金等,两者缺一不可。这是比较理想的方式。

2、作为二手房进行交易。

如果不能按第一种方式处理,就只能作为二手房来交易了。对于刚网签,又是按揭购房的房产进行转让难度很大,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网签交易问题。由于没有产权证,二次交易无法进行网签,只能双方先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并约定在拿到房产证之后再办理网签及过户手续,这又可能涉及到买方缴纳增值税问题,因此,要在合同中明确有关事项,对于买方来说风险极大。

二是转按揭问题。由于是按揭购房,首先合同买受人需要提前还清贷款,这需要一定的周转资金。或者办理转按揭手续,但是需要经过贷款银行的同意。无论哪种方式,难度都比较大。这样的买家比较难找,除非价格有特别的优惠,否则恐怕没人愿意承担如此大的风险。

合理。

这是现在购买新房的正常流程。

现在卖的新开盘的房子大多数是期房,从购买到交房会相隔一定的时间。当然如果是尾盘的话也有很多是准现房或者是已经交付使用的现房。

开发商的新开楼盘取得预售证之后就可以认筹,认筹之后开盘可以直接下定。你选完房型之后交了定金开发商会约定你在一定时间内缴纳购房款,这都属于正常的购房流程。

付款方式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决定。

付全款或者付首付对于开发商而言没多大区别,因为贷款的话是从银行贷,首付之后的房款是由你贷款的银行直接交给开发商。也就是说贷款的话你是从银行借钱给开发商。

那关于合同的话,交定金的时候就会有一份合同,不合理的部分可以和开发商交涉,但是基本不会有改动,因为正常它不会因为你一个人的要求作出改变。

定金能不能退要看开发商的情况,但是!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不能退的!

所以缴纳定金之前要考虑清楚,仔细阅读合同,慎重决定。

只能进行合同公证,不能进行产权过户,对于卖方而言,没有风险,因为到时候办房产证还是卖方的名字

需要办理完房产证,契税证明,土地证,之后,才可以申请办理过户,。《房屋登记办法》:第三十二条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在有关法律文件生效或者事实发生后申请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一)买卖;(二)互换;(三)赠与;(四)继承、受遗赠;第三十三条申请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登记申请书;(二)申请人身份证明;(三)房屋所有权证书或者房地产权证书;(四)证明房屋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材料;(五)其他必要材料。前款第(四)项材料,可以是买卖合同、互换合同、赠与合同、受遗赠证明、继承证明、分割协议、合并协议、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委员会生效的法律文书,或者其他证明房屋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材料。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