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伤人轻伤会判刑吗_无意致人轻伤,该如何判?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14 08:56:35 人阅读
导读:无意致人轻伤,不会构成犯罪,应该不会被判刑,追究刑事责任。过失伤害又称过失致人重伤罪,它是指过失致人重伤的行为。本罪在主观上必须是出于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

无意致人轻伤,不会构成犯罪,应该不会被判刑,追究刑事责任。过失伤害又称过失致人重伤罪,它是指过失致人重伤的行为。本罪在主观上必须是出于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是本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所在,本罪在客观上必须是已经造成了他人重伤的结果才构成犯罪,如果过失行为只造成他人轻伤,则不构成犯罪,按民事案件处理。因为过失犯罪的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较小,所以法律规定要致人重伤的才以犯罪认论处。

轻伤,已经够上刑事,就具体行为,判断涉嫌罪名,以及取得怎么样的赔偿。就实践经验来看就是是三种可能。

一,证据充足的情况下。不主动,嫌疑人家属也不管。法院会进行刑事附带民事审判。如果医疗费用了1万元。加上杂七杂八的误工费之类的,最多应该不超过2万赔偿。这种情况下要准备好医疗费用证明(发票),工作收入证明等,相对还是有些麻烦,劳心劳力。如果未取得谅解,最普遍情况就是会先行刑拘,刑拘后逮捕,之后法院起诉。但也可能对方没抓到,公安局评估其危害性,劝投后取保。或者是邻里纠纷导致的,危害性小,也可能取保。因病因残因孕,这是法律规定直接取保的。

二,证据充足的情况下。不同罪名,取得谅解,对法院判刑有不同的影响。如果是故意伤害罪,取得谅解。对方无前科,不持械,取得谅解完全可以判缓刑,情节轻微,可能检察院还会相对不诉,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主动寻求谅解。寻衅滋事,妨碍公务等罪名,轻伤二级会从轻,但一般还是会判刑,家属一般也会寻求谅解。前者取得谅解赔钱,家属出钱意愿比较高,普通人家论能要到5-10万。后面几种只有从轻的话,能要到5万左右。(沿海地区价格,有钱人另说,部分地区可能还低一点或高一点)。取得谅解,如果无前科,涉嫌故意伤害罪一般是能取保,后面起诉。其他的妨碍公务,寻衅滋事另说。

三,证据不足。这种情况下,刑拘后会取保的。经过调查,证据还是不足的话,案件会下走。这个时间,只能自诉,可以伤害案件公诉转自诉,也可以提起单一的民事赔偿起诉,自己不懂,找律师的话,钱可能不够请律师的。就是说刑拘后必然取保候审,取保后,经过调查,证据还是不足,案件会下走,最后撤案。

在办案越来越规范,管理越来与越严格的今天,证据不足这种情况出现将越来越多 。这就要寻求刑事案件够不上和后,基于弱者保护的民事赔偿判决。

依我之见:是否一定要追究‘’轻伤‘’打人者的刑事责任判实刑收监执行,还是双方‘’刑事和解‘’而‘’私了‘’而终结刑事诉讼?要看‘’具体案情‘’;如果一一针对的是‘’不法侵害者‘’而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致其‘’轻伤‘’的,依法不负任何责任还要表彰奖励。

以下本人试从刑事法理和实务层面作简要分析:

一,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轻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丶拘役或管制。同时,无论是检察院提起公诉,还是受害人刑事自诉时还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法院判决被告人刑罚时还附带民事赔偿。

那么,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刑事诉讼法是否故意伤害致人轻伤是否就一定要判刑坐牢呢?

二,这要看案件具体情况而定:

A,‘’依法必须判刑坐牢的‘’一一一(l)行为人因经常随意殴打他人或扰乱社会秩序,而此次随意殴打他人致人轻伤,虽然法律将‘’寻衅滋事‘’随意殴打他人致轻伤与纯粹的轻伤作‘’牵连犯‘’择一重罪处罚,既然‘’择一重罪处理‘’,那么依法就只能对被告人作‘’寻衅滋事‘’定罪处罚,而不能错误的按轻伤罪处理,即使被告人对受害人作了民事赔偿也只能作为量刑时从轻处理的情节。对于‘’寻衅滋事‘’随意殴打他人致其‘’轻伤‘’而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国家维护的老百姓和平安宁的生活秩序的犯罪必须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判实刑收监执行。

‘’尤其是当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一一寻衅滋事犯罪就是打击的重点之一,该罪就是扰乱社会秩序的‘’恶势力‘’犯罪,也就更要防止办案机关有人充当‘’恶势力‘’的‘’保护伞‘’而将寻衅滋事犯罪中致人轻伤当着民间纠纷引起的轻伤害而按轻伤案搞违法的刑事和解而判处被告人缓刑让扰乱社会秩序的‘’恶势力‘’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2)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公民之间打架斗殴致人轻伤的案件中,有的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机关调查处理时仍威胁受害人丶证人的,毁灭伪造证据的,自伤丶自残的,有再次犯罪的、累犯的,有能力赔偿受害人而拒不赔偿的。这一类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具有严重‘’人身危险性‘’而无认罪丶悔罪表现的故意伤害(轻伤),依法仍必须以故意伤害定罪处实刑收监执行。

B,可以‘’放弃自诉丶不起诉或判缓刑的‘’一一(1),因家庭丶邻里纠纷引起的双方都有过错的互殴行为,双方都有伤,而其中一方经鉴定为‘’轻伤‘’,双方在有关社区组织调解下,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丶并全额赔偿了轻伤者的各项费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轻伤案件为人民法院受理的刑事自诉案件。作为自诉案件,根据‘’不告不理‘’的诉讼原则,就本案例所述"轻伤‘’如果受害人与行为人达成协议,受害人自动‘’放弃刑事自诉‘’而‘’私了‘’此案法律是许可。(2),因邻里纠纷互殴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案件,经警方调查鉴定其中一方伤情为轻伤害而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根据《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新增加的‘’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程序‘’的规定:在检察机关主持下犯罪嫌疑人认罪悔罪并全部赔偿受害人各费用,得到受害人谅解并签署请求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犯罪嫌疑人的谅解书及请求,在移送法院及开庭时检察官可建议法庭减轻对被告人的判处并‘’适用缓刑‘’,而对于情节较轻的还可由检察机关作出‘’微罪不起诉决定‘’,而终结该轻伤案的刑事诉讼。

三,如果受害人的‘’轻伤‘’是在实施不法侵害,被正当防卫行为致伤的,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之规定:为了国家丶公共利益丶本人或他人人身权利和其他权益免受正在不法侵害而予以制止并造成不法侵害人损害的,是正当防卫依法不负责任。结合本案例,如果所谓‘’受害人‘’正在实施法律禁止的不法侵害行为,比如偷盗丶抢劫丶寻衅滋事丶扰乱社会秩序等犯罪(不法侵害行为)公民,以及国家执法人员制止其不法侵害而致其轻伤的,所谓‘’受害人‘’是以身犯法,所受‘’轻伤‘’是咎由自取丶罪有应得,而故意伤害的他的公民和执法人员是正当防卫应予表彰奖励的行为。

提问者:以上本人所介绍的‘’轻伤‘’案件是判实刑收监执行,还是可以由受害人放弃自诉丶检察机关不起诉丶法院判缓刑,以及是被公民或执法人员制止‘’不法侵害‘’而‘’正当防卫‘’致其轻伤的?请你自己结合具体案件去分析吧!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见谅。

这个问题里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如何理解题目中所谓的“无意”。从法律角度说就是过失,然而《刑法》有相关规定,过失致人重伤的才追究刑事责任。如题目中所说的“轻伤二级”,如果是所谓“无意”,“过失”造成的,一般是不会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并羁押于看守所的,所以题目中所说的“无意”其实是行为人的一种辩解,公安机关应该是通过侦查证实嫌疑人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相关规定,涉嫌故意伤害罪或者寻衅滋事罪,故采取了强制措施,并送看守所羁押。

二是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打架”性质。《刑法》中有很多法条规定涉及到“打架”的客观行为,例如: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等等。虽然客观行为都表现为“打架”,但是行为人的主观,以及行为损害的客体,都是有明显区别的,这是区分此罪和彼罪的关键,是认定行为性质的标准(例如都是“打架”,无故肆意殴打伤害他人,有可能定性为寻衅滋事罪。如果因纠纷矛盾引起的,对他人实施伤害行为的,有可能定性为故意伤害。),更是对后期如何处理有一定的指向作用(后面进行叙述)。题目中只是说“打架”,并没有具体叙述情节,所以无法定性是何罪,只是说造成了“轻伤二级”的结果,只能体现行为造成的结果和程度,还是无法对行为进行定性。

三是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在看守所关多久”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采取刑事拘留措施后,拘留时限为三日,案情复杂需要进一步侦查的可以延长拘留期限至七日(是“至”七日,而不是再拘七日),如果是流窜作案,结伙作案,多次作案,可以延长拘留期限至三十日。拘留期限届满前,公安机关会将案件提请检察院批准逮捕,检察院在接案后七日内做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题目中没有叙述是否为单独作案还是结伙作案,故无法回答。但是可以参考《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

四是如何理解题目中“会判刑吗”的问题。因为无法对题目中“打架”行为性质进行判定,所以从实践中常见的故意伤害和寻衅滋事两个性质罪名进行预测。如果定性为寻衅滋事罪,那么行为造成对方“轻伤二级”的结果,那么属于情节比较严重的,依据《刑法》相关规定可能会受到刑罚(具体量刑标准参考刑法,不赘述)。如果定性为故意伤害罪,行为致人轻伤二级,且案件起因确系民间纠纷矛盾引起,且无纠集无关人员参与伤害的情节,那么一般情况如果行为人一方与被害方在自愿的基础上,能够达成调解的话,公安机关或者检察院会依据内部相关工作规定,对嫌疑人改变强制措施(例如取保候审)或者对案件做出免于起诉,不予起诉的决定。

最后,还是提醒自己和大家,面对问题矛盾,还是要冷静对待,更不要触犯法律!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