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是犯罪吗_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的区别?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5 18:43:14 人阅读
导读:《行政诉讼法》确认违法判决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问题的提出,很具有意义。因为,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任何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

《行政诉讼法》确认违法判决有没有研究价值?

这个问题的提出,很具有意义。

因为,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任何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都有权依照《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其次,根据其特点:

1.规定被告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2.它解决的纠纷,是政府机关进行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同行政管理相对一方当事人之间所发生的行政纠纷。

3.它规定的行政诉讼,是法律规范明文规定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控告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诉讼。

4.行政诉讼双方当事人所争议的,只能是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抽象的不能诉讼。

而且,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程序。

所以,根据《行政诉讼法》其以上特点,一旦确认了被告违法,对督促其坚持依法行政很具有实效意义。

因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关键,就在于地方能不能做到坚持依法行政。所以,《行政诉讼法》如果一旦确认了对方违法判决,给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或人民的法治观念的监督很具有研究价值。


感谢您对北京得众法律咨询的关注,专业的法律维权团队为您提供法律服务。

很高兴能为您解答问题:

需要分情况看待:

1、行政诉讼中,发现严重的刑事犯罪,若该刑事犯罪与行政案件无关,则应当及时将刑事犯罪相关涉案材料、犯罪证据已送相关公安机关。

2、行政诉讼中,发现严重的刑事犯罪,若该刑事犯罪与行政案件有关。

若行政案件的审理需以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1条的规定,案件的审判须以相关民事、刑事或者其他行政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相关案件尚未审结的,应当中止诉讼。

若行政案件的审理无需以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则行政案件自行审理,无需中止。只需将相关刑事案件材料已送相关公安机关即可。


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帮助到您,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可以点击我的头像,添加关注,私信我们。

点击我的头像,关注北京得众法律,专业的法律维权团队为您提供法律服务。

刑事诉讼优先管辖权规定:《刑事诉讼法》第25条:几个同级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审判。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审判。行政诉讼优先管辖权规定:《行政诉讼法》第20条: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最先收到起诉状的人民法院管辖。民事诉讼优先管辖权规定:《民诉法》第35条: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原告可以向其中一个人民法院起诉;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归纳总结为:刑事诉讼: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管辖。 行政诉讼:由最先收到以起诉状的人民法院管辖。 民事诉讼: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题主所说的三大诉讼是我国诉讼体系中的三大基本诉讼方式,通过这三类诉讼方式,基本就可以解决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前面在回答类似于法律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时,我们也曾多次讲道,要先从定义概念入手来辨析三大诉讼之间的区别。



三者定义:


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全体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发生的诉讼关系。


行政诉讼:是指个人、 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刑事诉讼:是指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侦查机关(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等)在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诉讼活动。


简单总结一下,民事诉讼所要解决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议;行政诉讼所要解决的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正确问题;刑事诉讼所要解决的是涉嫌犯罪的人是否确实犯罪和犯什么罪以及应处何种刑罚问题。



从概念入手,分析其具体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同。

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都可以提起诉讼,原告起诉后,被告可以反诉;行政诉讼只能是由行政管理的相对人提起诉讼,行政机关始终处于被告地位,不能反诉;刑事诉讼除自诉案件由自诉人提起诉讼外,均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举证责任不同。

在民事诉讼中,谁主张权利谁负责举证;在行政诉讼中,只由被告(行政机关)负举证责任;

在刑事诉讼中,公诉人负有提供被告人有罪的证据,并加以证明的责任,被告人不负举证责任,但可以提出自己罪轻或无罪的材料为自己辩护。


适用的法律不同。

民事诉讼主要适用《民法总则》和《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主要适用行政法律、法规和《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主要适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最后还是希望i律师的回答能够真正帮助到题主,从而为我们的普法事业做一份应有的贡献。如果有法律咨询的需要,也可以关注i律师微信公众号,会有专门的法律客服为您进行解答的哦!

是原告不清楚程序审和实体审的区别!因行政案件属于民告官,法院审查的比较严,立案后主审法官先进行程序审,而原告即老百姓一上庭就急与说案子的实体部分,可以理解为分清是非对错,而法官此时不分辩是非对错,而是关心你有资格告政府没有,为什么告政府?有何法律依据?告的政府有没有告错,该案是否应先由政府复议或向政府提出申请后在向法院起诉,属于法院管辖和受案范围等程序上审查合格后,才会进一步进行实体审,即分辨是非对错!

而老百姓则认为法院即立案,我耒法院就是让法院分辩对错是非的,虽开庭前法官进行释明,但老百姓对这专业性的法律术语跟本不理解!跟法官不在一个道上,一个问东一个答西!最后被驳回起诉,原告不服上诉申诉还是驳回至死都不明白法院为什么不分是非对错,政府明明违法了老百姓却败诉了,这就是程序审和实体审分不清!

在碰见个别法官释明不透明被把原告程序上驳回,根本不进入实体审,政府违法了我就不审,老百姓不明白所以,老是在程序审上过不去,因法官问程序上问题,你老是说政府违法了怎么怎么的!但还是被驳回起诉,法官也没枉法因没有说政府不违法,只不过不审违法,还没进入实体审,也没有驳回你诉讼请求,驳回的是起诉!

所以老百姓打行政官司民告官之前,必须搞明白程序审和实体审!驳回起诉和驳回诉讼请求的区别,在打民告官的官司,就不会把认为必胜该胜的官司败诉了!!!

(1)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共同点有:首先,诉讼会发生、引起的原因是有可以通过诉讼加以解;臭的某种事实存在。其次,诉讼必须须有当事人,即通常所说的案件的原告和被告。再次,诉讼必须有国家的司法机关参加、主持进行和对案件作出裁决。另外,诉讼也要有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最后,诉讼应当依法进行。

  (2)刑事诉讼同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最主要、最明显的差别,是它们所要解决的实体问题和所依据的实体法不同。首先,刑事诉讼所要解决的实体问题是犯罪和刑罚,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则不解决这类问题。其次,刑事诉讼所依据的实体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所依据的实体法则是规定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等方面内容的法律和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再次,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据刑事诉讼法,进行民事诉讼必须依据民事诉讼法,进行行政诉讼必须依据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诉讼程序,既不同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民事诉讼程序,也不同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诉讼程序。

 

1.在行政诉讼中发现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法院要将有关案件材料移送公安司法机关。

2.在行政诉讼中发现犯罪事实的认定影响本案事实的认定的,法院要中止行政诉讼,将有关案件材料移送公安司法机关,等其作出生效裁判后再继续进行行政诉讼。

3.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可能发生冲突的,原则上不能同时进行。司法解释规定: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致人伤亡的,法院不受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而应当告知受害人提起行政赔偿诉讼。

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国家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立案侦察、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如有期徒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等)的案件。

行政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侵犯其合法权益时,依照《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程序提出起诉,由人民法院立案处理的行政争议案件。比如因拆迁,城管执法等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而引起的案件。二者的区别:

1、从诉讼主体来看,刑事诉讼是“官告民”、行政诉讼是“民告官”。但也有例外,刑法体系中的自诉案件,原告也是公民或法人;行政诉讼的抽象行政行为,则不具有可诉性,无法提起行政诉讼。

2、从诉讼时效来看,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是具体的该犯罪行为有可能涉及的罪名的量刑档次的最高期限,比如有可能判3-5年,诉讼时效就是3年,但最高人民检察院认为有必要追诉的,则无视时效,发布通缉令后,诉讼时效也是不计算的;行政诉讼的时效是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6个月内。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