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资金给他人使用_挪用资金会如何定罪?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15 03:52:29 人阅读
导读: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钱应该由挪用人归还。如果使用人还不上,数额较大,超过三万元以上,并且时间超过三个月,挪用公款人,涉嫌挪用公款罪,按照挪用公款数额及其犯罪情节...

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钱应该由挪用人归还。如果使用人还不上,数额较大,超过三万元以上,并且时间超过三个月,挪用公款人,涉嫌挪用公款罪,按照挪用公款数额及其犯罪情节定罪量刑。如果使用人知道是挪用公款可以按照共同犯罪处理。

这个案件可能有三种情况:抽逃注册资金罪、挪用资金罪或者个人借款,具体情况还要看案件情况认定。如果是公安机关已经立案,就涉嫌犯罪,涉嫌挪用资金罪,如果构成这个罪名就应当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挪用公司资金,已经构成刑事犯罪,如果公司报警,员工肯定会被追究刑事法律责任。在法律上,挪用资金这种行为已经较为严重的侵害了他人的利益,已经需要国家公权力进行干涉,这位员工很可能因为这个行为被国家剥夺人身自由。说白了,这位员工承担的责任不止返还这六万元定货款,还极有可能搭进自己几年的自由。

那么具体需要承担怎样的刑事责任呢?

让我们看看法条,评论区提到了职务侵占罪,但须知我国刑法上还有一个罪名叫挪用资金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的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并且要满足一定数额的要求。挪用资金罪则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题所述情况,这位员工作为公司员工的主体条件满足,客观方面上也有以自己的名义占有财产的行为,但是在客体和主观方面上就不一定符合职务侵占罪了。职务侵占罪侵害的是公司的财产所有权,而挪用资金罪侵犯的是公司对资金的占有、使用权。主观上,职务侵占罪要求该名员工对公司财产有据为己有的目的,而挪用资金罪的犯罪主体一定没有此种目的,否则即构成职务侵占。所以,说了这么多,到底构成以上哪一罪名,其实主要取决于该名员工挪走这笔钱时,到底是要自己花掉呢不还给公司了呢,还是说想趁人不注意悄悄用一下之后再还回来。

举个例子,某人系单位财务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在本单位账户上支取22万元用于个人赌博,之后又伙同他人支取本单位“小金库”资金45万元,用于填补个人支取的22万元,并将本单位小金库资金的凭证、单据等予以销毁。这个案子中,该人支取22万元的行为属于挪用资金,因为其后期有填补行为,但支取45万元应认定为职务侵占,因为其销毁单据的行为足以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因此,题主如果是被挪用货款的公司,如果想追究该员工刑事责任,建议及时报警,若该员工挪用货款不超过三个月且未进行营利活动的,仅可追究其民事责任。若题主是这位员工,建议及时归还货款,若超过三个月未还,建议及时与公司协商,否则将构成挪用资金罪。若销毁了账目或没有归还的意愿,则很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

挪用资金罪,根据我国《刑法》和有关司法解释规定,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本罪的前身是199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中第11条所规定的公司、企业人员挪用单位资金罪。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出于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在挪用或借贷本单位资金,并且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而仍故意为之。挪用本单位资金的行为,有一般的挪用本单位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和挪用本单位资金的犯罪行为之分。区分二者之间的界限。详细参考资料/link?url=owr2cGniwkdPzxyKIf9R94xmgzE9kESLmspsdoA0H0DCVrehGMZhbSfduq0-W985d61pI2t8ztODSD-Rc97HL_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